访地坛医院著名肝病专家徐道振教授
[专家简介] 徐道振 曾任北京地坛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传染病诊治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卫生部肝炎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SFDA临床药理研究基地主任。
编辑:您好!徐教授!我国目前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同时我们国家历来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都是很重视的,针对当前的现状,您能否对我国比较常见的肝炎——乙肝的发病趋势和治疗做一个介绍呢?
徐道振教授:可以。目前就我国的传染性肝炎的发病总体情况来看,比较多的肝炎主要是乙肝和丙肝,其中尤以乙肝的发病率比较高,全国感染表面抗原阳性的人数差不多是百分之九点几,所以感染率是相当高的,就相当于中国人有一亿多人都感染过肝炎病毒。但是大家也不要过于害怕,因为很多人感染以后,身体里都产生抗体,所以在以后就不会感染了。好多人对乙肝很怕,这个其实不必要的,因为如果他曾经感染过了,那么他的体内就产生抗体,就没问题了,而真正留下来的只有其中的百分之九点几的病人他们是表面抗原阳性,而这些百分之九点几的病人里有10%左右的是病毒处于活动期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十左右,有的说是20%,反正每个人说的都不太一样,那么我们国家现在的真正肝炎病人可能也就2千万到3千万。
对于乙性肝炎的防治,我们国家历来都是很重视的,在1992年,我们已经开始了乙肝疫苗的注射,到现在为止已经在全国都得到了普及和推广。所以按照这种情况下去,我想以后中国新生的年轻一代乙肝的问题就不大了,在这个的基础上应该能得到很好的遏止。从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城市的数字来看,在已经做过预防注射的年轻一代里,乙肝的发病率已经下降了很多。那么就我们北京市的总体防疫情况来看,比原来下降了至少20倍,这是指的已经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群。但是如果已经不幸成为了乙肝病人的,就是已经存在的乙肝病人那可能就不行了,他们只能去正规的医院去接受系统的抗病毒治疗,来抑制病毒对身体的破坏。
介绍乙肝的发病趋势,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乙肝的传染途径。我一直强调普通的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不会被传染乙肝的。因为乙肝不通过消化道传染,在乙肝病毒表面有层蛋白膜,这层膜进入胃以后就被胃酸破坏了。因此,聚餐、共事,甚至礼节性的亲吻都不会传播乙肝。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一是通过输血、针头、未消毒的内窥镜、不洁的创伤性美容等传染。它必须通过新鲜的创口传播,破口超过3分钟就不会传染。因此,文身、共用剃刀都容易感染。二是通过性行为传播:男同性恋、多性伴者的危险性更大。三是母婴传播:这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有40%的患者是因此被感染的。而且,母婴传播乙肝的治疗难度更大。
对于已经得了乙肝并且是大三阳的病人人,我们都提倡早做积极的抗病毒治疗。一般来说大三阳往往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免疫耐受阶段。这时免疫系统没有调动起来,不能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病毒和人体相安无事,化验肝功是正常的。针对这个阶段,目前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暂时只能定期观察。第二阶段,人的免疫系统功能强大了,进入免疫清除期,这时肝功会出现异常,转氨酶升高,应该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经过免疫清除期后,有的病人会转为小三阳,病情稳定,成为非活动性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一般来说,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都会进入免疫清除期。
另外有一种非常少见的乙肝类型,表面抗原化验呈阴性,但是病毒DNA呈阳性,原因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叫做“隐原性乙肝”。
治疗肝炎的药物目前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两种。干扰素是1957年被发现的,最初是普通干扰素,后来出现长效剂型。干扰素除了抗病毒,还能提高免疫力,可谓“双管齐下”。而且,现在它已经由以前一两天打一针改进到一周打一针即可。不过,由于有些乙肝病毒深藏在肝脏细胞的细胞核里,杀不到,因此它还不能彻底消灭病毒。第一个核苷类药物是拉米夫定,目前这种药有3种。它们主要是通过抑制一种帮助病毒复制的酶来达到抗病的目的。这类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乙肝病毒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干扰素用于抗病毒治疗有15年的历史了,使用半年到一年后,e抗原转阴率为30%—40%。核苷类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可以用于重型肝炎和活动型肝硬化病人。
编辑:您认为当前我国乙肝防治的重点、难点在哪里?
徐道振教授:就我国当前的普遍情况来说,在大城市里新生儿预防这一点做的很好,基本上能做到普及和集中预防,所以对于当前的新生儿而言,前景是很乐观的。但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所以,乙肝的预防增加了很多的难度,导致了肝炎预防的这个普及和集中是相对,促使一些边缘地区对于新生儿的普及率不够,这也导致了肝炎的预防的难度增加。所以如果大众,特别是新生儿家长能够配合这一工作,到2012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率将有可能降到2%以下,从而改变我国乙肝肆虐的现状。
编辑:目前乙肝的治疗上国际和国内有什么新的进展?
徐道振教授:现在国际上有很多的药治疗乙肝,一类是干扰素,当然价格比较高,他的乙抗原血清转换率可以达到40%,长效的可以40-50%,现在好的干扰素,效果比较好,当然价格也比较高。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小部分肝炎病人可以发展成为另一种肝炎,就是他自身病毒基因发生变异后,变成乙抗原阴性肝炎,其实这种也是可以治疗的,不过这个治疗难度大一些。所以,希望这些人不要太过于恐慌,同时在社会上,我们争取不要在主观上不歧视他们,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但是客观上就是歧视他们,比如现在有些病人,考取了大学,表面抗原阳性,乙抗原阳性,说明他没有处于肝炎病毒活动期,但学校让他休学一年,其实这些人,注射一些干扰素,有40%的希望,甚至更高点,他不能注射,一注射就知道了,所以现在大量用核苷类素,因为这个药一天一瓶呀,但是中间还有些变异,青年人大多怕暴露了,现在很多企业、包括外企表面抗原阳性的不要,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作了一些呼吁,但好象没有什么效果,有一些作用,但好象作用不大,我看人事部的条例已经下去了,表面抗原阳性,不是乙肝可以录取为公务员,但是我看最近还是反复出现这个问题,这些人要生活、要工作,你为什么要剥夺他的权利,所以这个问题,你们媒体应该很好的在社会上呼吁一下,不要歧视表面抗原阳性的这部分人,那天我还和一个人大的副主席说这件事,他说,对这个人呀,他不是主观的歧视他,而是客观上怕,怕传染,所以造成他歧视,但是他就是在客观上已经造成歧视的这种现象了,所以我们要呼吁,爱护这些人表面抗原阳性的人,多数人,,就象爱滋病一样,因为爱滋病在国际有影响力,在国际上宣传,很重视,乙肝在国际上不重视,不重视我们也不重视,我们不能跟着外国走,我们还有中国的国情吗,这是没错,但我们国家的肝炎病人比爱滋病人多多了,所以这一点有点欠缺,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乙肝的病人也不要太自卑,有治疗的办法,在社会上重视你,赋予这些人同样的权利,工作、学习、生活同样他的权利,乙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性传播,不是通过涂液很签的接吻也没关系,吐沫不传染,一起吃饭没有关系的。
编辑:我国在乙肝的治疗和预防上与国际有什么差距?
徐道振教授:目前来说没有差距,而且相对而言,我国国内医生的临床水平比国外的高,因为我国有很丰富的乙肝临床实践经验,但是因为我国的基础水平以及经济水平相对低,所以制约了一些医学的发展。就比如说现在我们要查一个好的DNA国际上要一千多块钱,我们现在查的都是五、六十、一百快钱,想用好的仪器、好的手段来应用到临床中去,但因为迫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我们不能实现。其实我们医生的临床水平都不低,但因为经济基础抑制了我们的临床水平,所以经济的问题是个根本性的问题,但我相信,乙肝研究的最高水平应该在中国,在亚洲,因为我们拥有为数众多的患者,这为我们的临床实践奠定了难以比拟的条件,所以,以后乙肝的治疗和预防的前沿一定是中国和亚洲。
编辑:关于丙肝目前在我国的情况是如何的呢?
徐道振教授:其实丙肝在1989年以前,医学界没有这个概念。如果感染的不是甲肝也不是乙肝,就叫“非甲非乙型肝炎”。直到1989年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个新型的肝炎病毒后,世界病毒学会才把这个病毒正式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而在找到检测方法之前,丙肝已悄悄蔓延了数十年之久。
在我国,丙肝的规范检测方法是从1993~1994年开始普及的,所以在1994年之前,输血或者用血制品,是否有丙肝病毒,谁也不知道。之所以强调1994年前输过血的人都应该做丙肝检查,是因为丙肝没有很明显的临床症状。丙肝的患者中只有25%的人有症状,而75%的人没有任何症状。幼年感染的人,有的要20年甚至30年后才有症状。丙肝病毒对肝脏破坏是非常隐蔽的,很多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检查经常表现为正常,所以容易被漏诊。但是人体一旦感染丙肝病毒,转化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几率比感染乙肝病毒高。其实客观地说,拥抱、接吻、吃饭是不会传染的,因为这些都属于消化道传播而非血液传播,如接吻者双方的口腔都没有任何破损,也就是说口腔黏膜屏障完整的情况下是不传染的。
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破损皮肤、黏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因此,曾有过输血、使用过非一次性注射器和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胃镜检查、针灸、穿孔器具,以及有过不洁性生活史,或者曾经用过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文身、文眉、穿耳环孔等皮肤黏膜创伤性操作的人,都有可能感染丙肝。以上的人员要定期做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第一次丙肝抗体检查为阴性,应该在6个月后再做一次丙肝抗体检查,以确保无“漏网之鱼”。另外,1994年后输血者也别大意,也应定期体检。
目前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我国的丙肝感染率大约是3.2%。估计目前至少有3600万至4000万丙肝患者和丙肝病毒携带者,而大多数感染者则对自己的状况一无所知。丙肝至今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接种。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丙肝报告发病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3年2万多人,2005年近6万人。
附:
★ [丙肝测试]
丙肝高危人群自我检测表
根据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定义的丙肝传播途径,专家制定出这份高危人群自我检测表,读者只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填答,几分钟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属于丙肝的高危人群,从而排除自身感染丙肝的可能性。
若有以下症状,请在括号内画“√”
☆ 曾在1993年之前输过血或接受过血制品。()
☆ 曾做过胃镜、内窥镜检查。()
☆ 曾做过未经严格消毒的针灸治疗。()
☆ 曾做过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
☆ 曾经用过未经严格消毒的牙钻等牙科器械。()
☆ 曾与他人共用同一个注射器。()
☆ 曾在理发室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理发、剃须刀具。()
☆ 曾经用过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文身、文眉、穿耳环孔等皮肤黏膜损伤性操作。()
☆ 曾在美容院进行过抽脂、割双眼皮等创伤性美容项目。()
☆ 曾有过多名性伴侣。()
☆ 密切接触血液的医护工作人员。()
☆ 家庭成员中有丙肝患者。()
以上选项只要有一项“√”,那么您就属于丙肝高危人群。不管这类人群的肝功能是否正常,出于对自身健康管理的长远考虑,专家建议应该到正规医院进行丙肝抗体检查,排除丙肝,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