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战胜乙肝 > 医疗进展 > 新药研制 >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复合型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

更新时间:2004-07-23 10:13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5111
手机版地址:中国科学家研制出复合型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学委会主任闻玉梅22日在这里透露,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已研制出一种复合型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目前进展顺利。

  正在此间参加2004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闻玉梅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疫苗的二期A组临床试验已于2003年底开始,36名乙肝患者参加了试验。她说:“试验效果目前看来不错,结果将于8月底向外界公布,我们对这个疫苗充满信心。”

  闻玉梅说:“虽然国内外不少研究机构都在开发治疗性乙肝疫苗,但这种复合型的治疗性疫苗尚属首例。”该疫苗通过提高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降低甚至清除人体内的乙肝病毒。

  从事乙肝病毒研究20多年的闻玉梅说,早在1988年,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就开始研究这种复合型疫苗,疫苗的动物模型试验已经完成。2002年,科学家完成了疫苗的安全性临床试验,证明该疫苗不会对人体产生损害。

  闻玉梅说,疫苗的二期B组临床试验将于9月份开始,预计将有200名受试者参加为期1年的试验。她说:“考虑到疫苗开发的复杂性、艰巨性,目前尚无法确定疫苗何时能进入三期临床以及何时能投入使用。”

  中国是乙肝高流行区。2003年,中国报告乙肝病例71万人,占当年全部法定报告传染病总人数的28%。中国约有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每年死于与乙肝相关的肝病患者达28万例。为有效阻断乙肝传播,中国科学家加强了对乙肝疫苗的研发。

  闻玉梅说:“乙肝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不会通过正常的呼吸和消化道传染。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会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全社会不应该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及乙肝的传播途径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科学地认识和确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自身健康状况、传染源作用和造成乙肝传播的可能性,是正确对待和处理相关问题的前提。

  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秘书长、卫生部肝炎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苏崇鳌研究员介绍,乙肝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经过可表现为多种类型: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呈亚临床感染状态或急性乙肝发病,90%以上感染者迅速康复,成为有乙肝免疫力的健康人。

  ——乙肝病毒携带者,表现为病毒表面抗原长期阳性(可能终生阳性),但肝功能长期正常,肝组织无明显损伤。他们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无区别,但部分人可能在青年或中年时转化为慢性肝炎。

  ——慢性乙肝,在中国约有2000万人,表现为反复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但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少部分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肝硬化和肝癌,平均高发年龄为40-50岁,由少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病人转化而来,病死率高。

  ——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多从慢性乙肝病人经治疗转化而来,表现为肝功能正常,病毒复制水平低下,病情长期稳定,具有和健康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乙肝病毒携带者均具有传染性,但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方可造成传染。乙肝是经血传播疾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伤口进入机体而造成感染,不会通过正常的呼吸和消化道传染,不经血液的一般接触也不会造成传染。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乙肝病人,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与一般健康人无区别。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会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除不能献血、不宜参加体能负荷超常的特殊训练或职业,不宜担任手术治疗科室的医务人员外,其就学、就业、结婚及参加社会活动均不应受限,更不应受到歧视。(记者常爱玲 俞铮)

Tags: 治疗性疫苗 
责任编辑:admin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用药指导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