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见证《焦点访谈》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
2004年1月,收到一个叫赵玉泓的美眉寄来的她写的一本《天下第一病》。她自称爷爷、爸爸都是医生,妈妈也在卫生部工作,还说她的先生是个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折腾得身陷噩梦。
扉页上有一行字,提醒我看第165页。
“这是由中央一台庄永志策划、谭芸编导、长江主持的,对1.2亿澳抗阳性群体进行的独家新闻调查。电视首次关注到可怜的乙肝人,这让他们非常惊讶意外,觉得既亲切又受用,就像一群习惯挨打受骂的孩子突然受到家长的肯定,虽然只有这么一次,也感动激动得呆若木鸡。”她说的是去年9月10号《新闻调查》播出的那期节目《乙肝歧视》。
9月10号,那天,我正好到《焦点访谈》报到90天。
记得刚报到那天,就对着杨继红领导大放厥词:“《焦点访谈》——只有污点,没有焦点;只有名栏目,没有名记者;只有政策思维,没有媒介立场;只重社会责任,鲜见专业理想……”
那么,什么是焦点呢?焦点就是社会问题(TROUBLE),当下的,或隐或显危害着大多数人利益和权力的问题!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面对的问题(QUESTION),找焦点就是把TROUBLE变成ISSUE。不说探照灯吧,起码是无影灯中的一盏,和其他值得尊敬的媒体一起烛照当下中国的发展中问题。
40多年前,有学者就区分了私人困扰(私人麻烦PRIVATE TROUBLES)和公众议题(PUBLIC ISSUES);还有人把社会问题分为:
A、个人适应的失败(精神病、心理病、自杀、性犯罪、药物沉溺);B、社会结构的缺陷(边缘人、种族、男女平等、娼妓);C、个人的制度适应失败(青少年犯罪、成人犯罪、转型期的家庭、青少年危机、正式教育);D、政治与经济问题(劳工的生活与工作、世界人口)
E、社会政策中的制度落后问题(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业社会的老人、战争与和平、健康与长寿、社会福利、计划和政策的制定)。
更早,80年前,有学者把社会问题这样罗列:
A、自然环境问题(资源利用和保护、公共卫生);B、人口问题(人口数量、移民、农村人口减少、都市拥挤、种族、健康);C、社会组织问题(贫穷、犯罪、儿童教养、失业、娱乐、教育);D、社会理想问题(劳资关系、社会改革)。
一位在电视频频亮相的知识分子把现实中国的社会问题概括为十大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流动人口问题、教育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劳动关系问题、妇女问题。
作为收视率如此之高的《焦点访谈》、作为每期节目播出前要将主要内容报告国务院办公厅的《焦点访谈》,我们每天应该让从民工到总理的观众看到什么样的焦点?
我常常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寻找焦点:
每天,有数以千百计的观众来信、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所、那个中心,几乎一周一个学术报告会,一年有十几本甚至几十本研究报告,还有清华大学胡鞍钢的“国情报告”,中国科学院牛文元的“发展报告”,还有天则所、兰德公司、世界银行的报告;
还有让一些同事撇嘴的“内参”;还有全国人大的讲座,还有国务院常务会议、政治局的会议和集体学习;还有美国国务院的《各国人权报告》;还要和各部委的新闻办主任盘桓!
管他小题大做,任他避重就轻,哪怕“思想渗透”或者捕风捉影,王者师也罢,思想库也好——我既要在众声喧闹中捕捉他们各自心中的焦点,也要用心倾听无言者的心声。
头晕归头晕,还得提醒自己不要转向:究竟谁在为公众话题设置议程?
政界、学界、公众、传媒,引领着公众的话题,有的是空话、有的是废话。政府信息、学界智库、同行预谋——要织一张绵密而敏感的网,也要听小崔说事,看白岩松皱眉、抿嘴。
当然,把来信拆开,才是我的最爱;下一个“焦点”才是我的所求——
劳教制度改革、谁为退休工人讨薪、复转军人安置、社保资金缴纳、企业责任运动……,2004,甚至今后几年,哪个问题会成为《焦点访谈》最先关注的焦点呢?
让人焦心!(庄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