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由本报在全国率先报道的“乙肝歧视”诉讼案,在国内媒体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宪法》司法救助呼声的热浪。连日来,安徽青年张先著(之前化名张杰)的命运,牵动了全国上亿的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以下简称乙肝患者)的关注。正如他在昨天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所说:“这场官司有可能影响到我和1.2亿人的命运。”
这场因“乙肝歧视”引发的行政诉讼,被称为是1.2亿乙肝患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平等权利,而吹响的我国反乙肝歧视的第一声号角。这场诉讼受到了青年学者王怡的高度关注。日前,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行政法、宪法学者。
张先著:“我感到了极大的压力”
“我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不得不分心去对付‘炒作’这种邪恶的流言蜚语。”昨日,乙肝歧视诉讼第一人张先著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不想受到“乙肝歧视”,更不想在为此维权的时候,受到社会的另一种“歧视”。
张先著说,公布自己的真实姓名、照片等资料,就是想正面面对不公平的遭遇。“但是这样一来,反而有人说出了我想出名的怪论。这些怪话的出处,不仅来自于一些个人,还来自于个别政府部门。”张先著说。
谈起官司进展的情况,张先著说,芜湖市人事局向法院提交了一份证据,是由某医生作出的他属于乙肝小三阳的结论。“当初人事局向我口头作出不能参加公务员录取的决定的时候,根本没有出具这样一份材料,现在却‘钻’了出来。”由于这份证据事关他属于“小三阳”还是“一、五阳”的关键问题,张先著说,见到这份证据后,在他的诉讼代理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的支持下,他已经向法院提出了书面申请,强令该医生在开庭的时候出庭作证。
据了解,当地法院已初步定于12月18日、19日开庭审理此案。
王怡:歧视起于文件是不能让人谅解的
论歧视:1.2亿人受歧视让人难以想象
“1.2亿乙肝患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在成都市人民西路一间茶楼,30岁出头的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成都大学讲师王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王怡说,这么庞大的人群的利益受到忽视及不公正的待遇,让人难以想象。而有关部门根据一纸红头文件采取的歧视行为,是不能让人谅解的。
王怡首先分析了“歧视”的含义。他说,所谓歧视就是社会对待一个人的态度不是根据他的行为,而是根据他的身份。从周一超案和张先著案可以看出,行政部门制定的文件是根据乙肝患者所隶属的乙肝群体,而不是根据能力和实际表现剥夺了他们的考核资格。这就是一种歧视。
“一个人被歧视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你再努力都没有用。在制度的堵截下,被歧视的人失去了宪法的保护。”
谈误区:反歧视有法可依不必另外立法
张先著一案出来后,有些乙肝患者发出请求,要求国家针对乙肝歧视起草一部法律,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这是一种误区,也是我国民众对立法崇拜的具体表现。”王怡认为,目前从宪法到各个下位法都有保护人的条文,只是在落实的时候,在一些地方走了样。在这里,王怡揭示了本案可能会出现的积极意义:在诉讼中落实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在诉讼中推动法律的进步。
测前途:四种可能:积极维权还是无所作为?
王怡认为,2001年的“齐玉苓受教育权一案”最高法院的批复开创了民事诉讼可以援引宪法来确认侵权的先例。而在乙肝歧视案中,希望行政诉讼也可以援引宪法来确认侵权。他预测了此案的4种可能结果。
可能一:原告侵权,因举证不能而败诉。王怡分析,行政诉讼属于举证倒置的范围,在此案中,芜湖人事局关于取消张的考核资格的决定,直接依据是一个低于行政规章的红头文件。而在目前的行政诉讼法中,作为判决依据的必须是行政规章以上(不含规章)的规范性文件。而芜湖市人事局不可能举出规章以上的有效证据,这样他们将因为举证不能而败诉。
可能二:认定原告被侵权后,引用宪法条文支持原告。王怡认为,这个结果将实现本案的最大价值。法官援引宪法所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权、“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利、“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人格和隐私权等三项权利为依据,判决被告败诉,这将实现宪法司法化的延伸。
可能三:以《体检标准》为依据,确认被告的行政行为合法。这样,一审法院将在一场本身可以具有巨大意义的行政诉讼案中无所作为。
可能四:在诉讼期间,被告否决了当初对张先著体检结论,主动根据复查结果来纠正行政行为,或者进行再次的身体检查。
本报记者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