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成军认为
肝炎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
两种新药上市,制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专家小传
成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肝炎学组组长,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助理,《 中华传染病杂志》副总编辑,《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编委会副主编,《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华肝脏病杂志》编委等。
我国是肝炎大国,肝炎的研究进展备受关注。2004年,医学专家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助理成军教授。
乙肝、丙肝最猖獗
据成教授介绍,2004年,我国肝炎的发病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乙型肝炎的发病人数仅次于肺结核,居传染病的第二位。丙型肝炎的发病率也在持续上升。
肝炎主要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是由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因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除了表现为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外,还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都通过消化道传播,属于急性肝炎,对特定人群,如老人、孕妇等身体抵抗力弱的人威胁较大。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不会转成慢性肝炎,甲型肝炎患者治愈后还会终身免疫。丁型肝炎,是联合发病的一种肝炎,只有澳抗阳性的人才会得。
成教授说,这样看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对人们威胁最严重。现在全球有4.5亿的乙型肝炎患者,有1.7亿的丙型肝炎患者。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1.3亿,乙型肝炎患者有4000万,每年有30万患者死于肝癌。因此,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重中之重。
新药亮相,指南登台
得了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后,必须进行抗病毒治疗。我国应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主要是:α-干扰素为代表的常规干扰素和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似物。
2004年一种干扰素和一种核苷类似物的上市,对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有重大影响。
虽然较大部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常规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可以缓解,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病人对普通干扰素不敏感或产生了抗体、对拉米夫定发生了基因耐药变异。有的病人病变继续进展,使治疗陷于困境。这些病人经长时期多种药物治疗而疗效欠佳。
2004年年初,新上市了一种抗肝炎病毒———聚乙二醇化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并一跃成为了医药市场的“明星”。这种药只需要1周注射1次,它疗效好,副作用少,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首选。
在核苷类似物方面,过去上市的,只有拉米夫定一种,但是2004年12月,另一种叫阿德福韦(Adefovir)的新型抗乙型肝炎病毒“高手”,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阶段,并将在2005年年初登台亮相。
阿德福韦是一种嘌呤类核苷类似物。服用后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的活性;并能在人病毒的DNA中,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抑制病毒复制。国外的一组临床试验显示,对拉米夫定治疗出现耐药的病人,应用阿德福韦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除了这两种新药,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共同制定了《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这部指南对规范治疗丙型肝炎来说,是件大事,决定了治疗的方向。
这部由中国著名传染病学、肝病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指南,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最权威的论述。并明确提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病毒唑(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方案是治疗丙型肝炎的首选方案。
成教授解释,单独运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只有10%;常规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疗效只能提高到40%;但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疗效就能提高到60%。因此,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它是治疗丙型肝炎的“金标准”,也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完全“转阴”仍旧困难
“虽然新药上市、治疗方案逐步完善,能提高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离完全治愈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成教授补充说,患者各项诊断指标“转阴”是肝病医学工作者一直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够实现得了,也不是看某些“名医”、吃些“名药”就能药到病除的。
首先,人们应该普及肝病知识,防患于未然。其次一旦患上肝炎,患者就要正视现实,配合治疗。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才能将新药的抗病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取得应有的疗效。
《环球时报-生命周刊》 (2005年01月11日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