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候金林教授
在中国,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研究的进展始终是年终盘点关注的热点。2012年是乙肝研究领域不平凡的一年。
2012年乙肝研究领域国外有哪些重要进展?
亚太乙肝指南更新
2012年2月18日在中国台湾召开的第22届APASL年会上,发布了备受关注的2012年更新版《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管理共识》,这是自2000年发布第一版共识以来,历经2003、2005和2008年3次更新和修订,事隔4年第5次发布的新版共识意见。
新版指南紧密结合亚太地区慢性乙肝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医疗现状,总结了4年来国际乙肝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其他指南和规范,结合亚太地区抗病毒药物的发展现状,对慢性乙肝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新版指南在抗病毒治疗前的患者评估中,增加了对病毒基因型和HBsAg定量的评估;并指出对于出现进展性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患者,无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高低,参照HBV DNA水平即可考虑开始抗病毒治疗。对于不适合接受肝穿刺评估肝脏病理状况的患者,新版指南首次提出可将肝脏弹性扫描测定(Fibroscan)等无创肝脏纤维化检测作为肝穿替代方法。
新版指南增加了2008年以后在亚太地区部分国家上市的替诺福韦酯相关临床数据,并明确指出将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作为一线或优先选择的核苷(酸)类药物,与AASLD和EASL指南基本一致。
欧洲乙肝指南更新
2012年4月,EASL推出新版《慢性乙肝诊疗指南》。相比2009版指南,新版指南对抑制病毒可改善肝脏组织学的观点给予了更多肯定,并指出理想的治疗终点是HBsAg消失,但目前还不易实现,更实际的治疗终点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或维持病毒学缓解。在核苷(酸)类药物停药方面,新版指南指出,停药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40%~80%,提示停药后复发率高,须长期治疗;同时明确指出,获得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后须巩固治疗12个月。
替诺福韦酯新数据
有证据表明,约九成慢性乙肝患者在婴儿期受到感染,在1~4岁受感染的患者中,半数以上将发展为慢性乙肝;在幼年期感染的成人中,25%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近期公布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Hepatology 2012 Dec;56(6):2018-26]表明,替诺福韦酯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少年HBV感染。该研究纳入101例12~17岁青少年患者,结果发现,替诺福韦酯治疗组中的89%受试者出现病毒学应答,安慰剂组中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HBV抑制。研究期间未出现安全性问题,也未出现耐药现象。
治疗HBV的药物目前还很有限,但如今我们欣喜地发现,被批准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治疗药物已有所增加。有关替诺福韦酯用于小龄患儿的研究还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