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有十亿分之一米的“小身材”,却拥有难以想象的“大智慧”。在昨天开幕的“2004年上海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写在展板上的近百项上海纳米科技成果让记者提前体会了一番有质有味的纳米生活。
“光肥”助长
不施化肥,只吃“光肥”,蔬菜瓜果也能“个子”高高、“身体”棒棒?没错,在上海郊区的800亩试验田里,一群黄瓜和西甜瓜正沐浴着这缕奇妙阳光。
“光肥”名叫“转光农膜”,被农民伯伯用作蔬菜大篷的顶。有了这层透明屋顶,太阳光中的部分紫外线、红绿光就能转换成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红光和蓝光。多了些许能量,农作物自然长得又快又壮。
据“光肥”研制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余锡宾介绍,“转光农膜”的秘密在于普通塑料树脂中掺入的纳米级稀土粉末。经过四五年试验,分布在市郊和苏北的3800亩试验田不仅增产8%到15%,瓜果蔬菜所含的糖分、维生素和纤维素也都明显增加,味道更是香甜可口。
药物长“眼”
听说过吗,药物也长“眼”?上海交大药学院的徐宇虹和张健存为乙肝患者研制出一种“会认路”的冻干粉针制剂。目前,一群小鼠和鸭子正在替人类验证药效。
让针剂长“眼”的是一种纳米级脂质颗粒。它能“带领”药物向肝脏聚集,并通过肝脏代谢,不仅提高了药效,还大大降低了药物对肾脏的副作用。若一切顺利,三至五年后,它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乙肝西药。
呼气测病
只需呼口气,就能测健康?一台“嗅觉”极其灵敏的纳米传感器就有这个本领。
原来,与正常人的呼气不同,糖尿病人的呼气中含有少量丙酮气体,由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黄宜平研制的“纳米鼻”恰恰对丙酮气体尤为敏感。只要人体呼气中含有百万分之一的丙酮,“纳米鼻”立刻会“报警”。有了这个好帮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大面积普查和家庭自检就不再成问题。
相关链接
上海纳米科技档案
●三年来,市科委共启动专项资金1亿多元,支持项目300余项,获得申请和授权专利近400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10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30余项,累计实现产值5个亿。
●目前,上海拥有各类纳米技术实验室60余个、专业技术公共平台8个和1个具有新的运作模式的纳米材料检测中心。2000余名纳米科技人员中68%属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
天呈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