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战胜乙肝 > 医疗进展 > 理论研究 >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蔡晧东

更新时间:2002-04-15 00:00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4163
手机版地址: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蔡晧东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痊愈。其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体内的HBV持续性复制,不能被人体免疫功能和治疗药物所清除。但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我们也有了一些对抗乙肝病毒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抗病毒治疗。抗乙肝病毒治疗从理论上讲,有几种治疗的方法:

   1.提高机体免疫系统抗乙肝病毒的能力,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

   应用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可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阻止或改变疾病的发展,可能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左旋咪唑、胸腺肽、白细胞介素-2、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对这些免疫调节药物抗病毒效果总的印象是:这些免疫调节剂在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方面,虽已显示不同程度的有益作用,但在清除乙肝病毒方面尚未见到确切持久的疗效。

   2.制造一个不利于乙肝病毒复制的环境,间接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干扰素(IFN)就是这样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是体内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它的抗病毒机理是与细胞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细胞内产生一种被称做“抗病毒蛋白”的酶,为病毒制造了一个不利于其复制的环境,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此外,干扰素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干扰素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20余年经验。可以肯定,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确切疗效的药物,但其效果有限,一般有效率为30%-40%,持续效果在25%左右。干扰素的抗乙肝病毒作用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难以清除病毒,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且需长期注射,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干扰素抗体,或HBV的前C区变异,而影响治疗效果。

   3.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某个环节,使乙肝病毒不能复制。

   核苷类药物就是这样一类抗病毒药物,它可通过不同环节直接抑制乙肝病毒DNA合成,从而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目的。老一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阿昔洛韦等,由于毒性大,疗效差,临床已很少应用。新一代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在新一代核苷类药物中,拉米夫定(贺普丁) 是迄今为止唯一经历长期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试验的核苷类药物。由于其抗病毒作用强而迅速,对HIV、HBV、疱疹病毒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不良反应少,可以口服,使用方便,化学结构简单,可以人工合成等优点,成为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

   那么拉米夫定是如何起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呢?请看下面的这张图。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蔡晧东

  

   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有两个关键。一个是HBV DNA多聚酶,它就像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催化剂”,作用于病毒复制中的多个环节。如果没有它的“催化”,乙肝病毒的复制也就停止了。拉米夫定就是这种酶的强有力的抑制剂。大量临床试验结果证明,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连续2周后,血清HBV DNA水平开始明显下降。12周后,可有90%病人血清HBV DNA阴转,血清ALT亦随之下降,复常率可达60%。治疗1年后,血清HBV DNA持续阴转率为80%左右,血清ALT持续复常率为70%左右。肝组织病变和肝纤维化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但治疗1年后的HBeAg血清转换率(HBeAg阴转,抗HBe阳转)仅20%左右。在治疗2年、3年和4年后,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9%、40%和47%。表明HBeAg血清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

   但乙肝病毒复制的另一个关键是:病毒进入肝细胞内后,在“催化剂”HBV DNA多聚酶的作用下,可形成一种叫做“cccDNA”的“根”,深深地“扎根”在肝细胞内,而拉米夫定对这个“根”没有作用,它不能“斩草除根”。一旦停药,这种cccDNA即可作为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重新恢复复制病毒的能力。但长期治疗部分病人可发生病毒变异,引起耐药。这就是拉米夫定的不足,也是所有核苷类药物的不足。

   4.清除乙肝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彻底清除乙肝病毒。

   如果要彻底清除乙肝病毒,就要清除乙肝病毒的cccDNA,但这种cccDNA的半衰期很长,与肝细胞的寿命相仿,一般可能为10天~100天。只有HBV感染的肝细胞破坏后,cccDNA才能被清除。目前的抗病毒药物都不能完全抑制和清除乙肝病毒的cccDNA。

Tags: 理论  抗病毒 
责任编辑:admin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用药指导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