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姚忆江□吴娟
虽然身患重病,但陈正先对“住着大房子”的生活仍然充满向往。“无论如何,要出门打工赚钱。”他曾对邻居说。
2005年2月,这个身高不足1.65米、像稻草一样瘦弱的男人,第一次外出打工。他和妻子跟着三姐夫妇来到广东佛山。
他们在一个瓷砖厂找到了自己的生计——夫妻俩每天工作12小时,把烧得烫手的瓷砖从窑里扒出来装袋,再堆整齐。他们的手被烙破了,但想着一个月能赚1100元,咬牙挺了下来。可不到一个月,陈正先的乙肝发病了——乙肝病人如果劳累,就会发作。
陈正先的腹部疼得厉害,但他不愿去医院。连村里的小医院都看不起,还敢到广东的医院?他实在承受不住,就因为病痛回到家乡。
妻子姚云香一个人再也无法承受那么重的体力活:一个女人,每次要把100多斤烧红的瓷砖摆整齐。她又辗转来到一个制衣厂剪线头,一个月有500元收入。
当陈正先第二次来到佛山时,以前的瓷砖厂怎么也不肯要他,说他有病。其他的厂,不是待遇太低,就是嫌他身体不好。
他在佛山找了一个月,什么工作也没有,就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家乡。他打工赚到的有限的一点钱,都花在路上了。家里的田地,也已在年初租给别人种。没有任何收入的夫妇,只能在荆州打小工,或是捞点黄鳝卖钱。
“他不想拖累兄弟姐妹,自己身体又不好赚不到钱,就走了这一步。”跟陈正先邻居20多年的彭友荣说。
在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万众村,陈正先的房子在村里是最破旧的。那还是他的爷爷留下来的。1990年代垮了一次,村里捐了8000块砖,给他修好。前年刮大风,厨房刮倒了,没钱修,3间房成了两间房。
家里的4亩地后来又被他收回了,种着棉花和油菜,每年除掉成本,收入仅2000多元。劳作之余,他在江边捕捞鱼虾,再拿去卖钱,小的和死了的鱼虾,就自己“改善生活”。如果哪家盖房子要建筑工,喊一声就去,可以赚5块钱10块钱。
但他的勤劳也远远无法承受家庭的重担:3口人的生活、孩子读书以及全家体弱多病。
这几年,家里还总是不顺。2005年孩子生病,外出打工不成,2006年又遭遇稻飞虱和棉花的虫灾,农作物大减产———那场百年不遇的稻飞虱,农药成了大投入。陈正先家没钱买农药,只好在邻居彭友荣的农药店里赊了2000多元的农药,至今没钱还。
但陈正先很勤劳,地里的油菜到现在还长得很齐整。村民们也总能看到他劳作的身影。稻飞虱时,他给二三十户老乡打过药,一天打几桶,一桶赚5块钱。因为打药太多,他中毒又送进了医院……
这对夫妇投江自尽后,陈家兄弟姐妹开始漫长又艰苦的遗体寻找:先是请渔船打捞3天,花费了4000多元后,再也负担不起。他们只能每天沿江边步行,从清晨6点找到天黑。
2月里,春寒料峭,长江上大雾茫茫。12岁的陈泽彪用稚嫩的声音,在江上、在江边高喊:“爸爸,妈妈,快起来呀……”当地有个风俗,投江的人,只有亲人喊才会“起得来”。
他们还复印了寻人启事1000多张,从公安一直贴到荆州。
3月10日,公安县杨家厂镇上码头江段,有个渔民放牛,发现了随江漂流的遗体,给他们打来电话。江书义带着人赶到现场看到:夫妇俩用皮带把自己捆在一起,还加了一道绳子,相互拥抱着。就如遗书上说:我们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