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巫贵成硕士的一项研究证实,虽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后取得一定的康复效果,但患者的生理机能、身体(精神)健康、肝病特有症状等方面的远期生存质量仍远远低于健康人。
该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82~1993年就诊的101名(血清HBsAg阳性)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入选标准为:血清HBsAg阳性持续>6月,经肝穿活组织检查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其中男79例、女22例,对照组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均阴性者。
在观察方法和评测标准上采用SF-36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和肝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该量表包括SF-36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9个维度和肝病特有症状,即:(1)生理机能:测量健康状况是否妨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2)生理职能:测量由于生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职能受限情况。(3)身体疼痛:测量疼痛的程度以及疼痛对日常工作/活动的影响。(4)总体健康:个体对自身健康及其发展趋势的评价。(5)活力:测量个体对自身精力和疲劳程度的主观感受。(6)社会职能:测量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活动数量和质量所造成的影响。(7)情感职能:测量由于情感问题所造成的职能受限情况。(8)精神健康:测量患者激励、压抑、行为或情感失控、心理主观感受状况。(9)健康变化:用于评价对健康总体变化的主观感受。(10)肝病特有症状:如胃肠道不适,乏力、口干、睡眠障碍等。量表的填写由患者自行完成(对有填写困难者由医生协助填写)。采用评分法对结果进行评分。
经u检验和方差分析证实,101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15例,其中活动性肝硬化5例,4例有胆红素升高,另11例仅转氨酶轻度升高。对照组3例肝功能轻度异常,52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它疾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与普通人群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自身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职能、情感、精神健康和肝病特有症状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人群。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指出,影响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原因除了肝功能损害之外,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心情抑郁、愤怒是损伤肝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治疗后积极改善可控因素(心理、健身、饮食),对提高和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供稿:李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