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战胜乙肝 > 肝硬化及其它 > 肝移植 >

移植耐受——器官移植患者的希望

更新时间:2003-12-29 22:29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8312
手机版地址:移植耐受——器官移植患者的希望



  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术后必须终身使用免疫抑制药,才能保持移植器官长期存活,这意味着患者将终身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高感染率和肿瘤发生率都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谢蜀生教授一直致力于移植耐受的研究,希望使器官移植患者从中受益。所谓移植耐受,是指受体的免疫系统与供体的器官在受体体内长期“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供体的组织、器官可以长期存活,又不必依靠免疫抑制药或其他免疫抑制手段来维持,使移植的外来器官(如心、肝、肾等)真正成为患者的一部分,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成功诱导器官移植耐受是器官移植学家和移植免疫学家多年的梦想,也是当前器官移植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课题。

  科学家发现,一些长期停用免疫抑制药的移植患者并未出现排斥反应,说明这些患者已经对移植的器官产生了耐受。这些患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用敏感的PCR技术都可以检测到供体来源的细胞,这被称为嵌合状态,英文是Chimerism,其原意是指一种狮身人面的怪物,医学家借用这一词语来形象表示不同遗传背景的组织器官共存一体。目前认为,建立稳定的供、受体骨髓嵌合体(即中枢免疫嵌合体)是诱导移植耐受最可靠的方法。正常情况下,高比例的异基因骨髓嵌合体的形成是很困难的。以前为了保证供体的骨髓细胞能在受体体内稳定植入,就必须对受者进行照射及应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药物,但这种方法对器官移植患者来讲,是很难接受的。谢蜀生教授的课题组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用多种临床可以接受的方法造成一种深度较高的供体特异的免疫耐受,在这种耐受的“时间窗”内,再输入供体的骨髓细胞可以使之免受移植排斥,而达到高比例植入,形成稳定的异基因骨髓嵌合体,诱导产生移植耐受。

  哈佛学者曾报告,用封闭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通路并加上超高剂量的供体骨髓细胞输注,可以在小鼠获得高比例的异基因骨髓嵌合体,并获得皮肤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由于这种方法是完全“非损伤”性的,因此这项研究发表后,立即引起高度重视。但这种方法的一个主要限制“瓶颈”是需要输入的骨髓细胞的数量非常之大,约相当于20个供体小鼠的骨髓总量,这在临床上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如何降低这个耐受诱导方法中骨髓细胞的数量就成了问题的关键。谢蜀生教授的研究组发现,持续的供体脾细胞输注可以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期,因此他们提出了用脾细胞联合骨髓细胞的方法,以降低骨髓细胞的需要的设想。他们通过基因转移技术使CTLA4Ig基因在受体大鼠体内稳定表达,封闭T细胞活化的CD28/B7通路,并联合低剂的供体骨髓和脾细胞输注,达到了大鼠心脏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由于临床供者脾细胞数量大,且获取方便,这项研究的结果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受到高度评价。另外,他们还构建了CTLA4-FasL双功能融合蛋白。该分子可以通过其CTLA4结构域,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而逃脱此抑制的活化T细胞,又可以通过此分子的FasL结构域诱导凋亡。他们的研究表明,这个双功能融合蛋白可以在体外强烈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在体内可以明显延长大鼠心脏移植物的存活期。

  谢蜀生教授指出,由于移植耐受的诱导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一些在鼠类动物非常有效的耐受诱导方法(如胸腺内抗原注射)在大动物(狗、灵长类动物等)却效果不佳。因此大动物的研究是移植耐受过渡到临床应用必不可少的阶段,但由于大动物的繁殖、饲养的费用昂贵,在我国纯种大动物比较缺乏,同时一些必要的试剂缺乏,我国在大动物器官移植耐受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据谢蜀生教授介绍,美国已于1999年启动了一个14.4亿美元的“免疫网络计划”,其目标是将过去30多年来免疫耐受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临床,目前主要是防止肾移植排斥、胰岛移植排斥以及自身免疫病和I型超敏反应。该计划面向全世界招标课题,是一项完全临床应用的大型研究项目。我国有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源,在提高移植免疫学实验研究水平的基础上,临床器官移植学家与移植免疫学家联合进入这项国际性的研究项目,可以使我国的临床器官移植尽快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Tags: 移植耐受 
责任编辑:admin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用药指导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