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降价 干扰素企业悲喜两重天
(2005-06-24 22:16:20)
出乎意料的是,较之抗生素巨头的集体转向,一直为许多业内专家呼吁要走“平民化”之路的干扰素产业,面对如此大幅度的降价,不同企业之间居然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降价利好?
“我们企业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我们有多个系列产品,盈利方式多元化。后一阶段的盈利模式在不断创新,系列产品的研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由于产品线比较丰富——有保健品、中成药、生物技术产品等多个品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处的位置会相对主动一点,但降价令出台后未来产品结构将如何调整还未明确。”广西北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企划办主任刘砚华表示。
同时,有证券分析人士指出:北生药业的胸腺肽和干扰素产品2004年销售收入约1.09亿元占主营收入的27%左右降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但刘砚华一再向记者强调:“干扰素前两年在公司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其他产品的跟进,现在公司是多个品种齐头并进,呈现集团军作战的局面,不再是单纯依靠某一产品。”
对降价令反应表现得较为平静的不仅仅是北生一家。长春生物制品所医学部主任王立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大。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已经开发了系列产品,有不同的剂型。另外比较重要的是,我们一直是实行低价战略,目前产品的价格与国家真正降价后的价格基本变化不大。”
而东北一家干扰素生产大户的态度更加明确。“对我们来说,降价是一个相对利好的消息。我们的销售模式决定了我们走的是低价路线,现在的政策与我们最初的设想相吻合。”该企业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在他看来,降价会让他们占据更主动的位置,企业今后的重点仍是坚守终端,维护现有的品牌优势。毁灭性打击?
不难看出,对于一些一直走低价路线的干扰素企业,拟出台的降价令对其震动并不大,其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强。据记者了解,在干扰素领域走高端路线的产品,其价格是低端产品的4~5倍。对于一些产品成本、价格较高或者是规模较小的企业,降价带来的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相对于上述企业平静甚至是乐观的态度,某些企业则反应激烈,对此表示悲观。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代表告诉记者:“降价的打击是具有毁灭性的。我们的企业追求产品质量,一直筹备欧盟注册工作,其成本远远高于国内成本。这次的降价幅度太大了,企业面临生存困难,更不用谈后续发展。事实上,现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利润率已经很低了。相对于抗生素企业,我们属于小企业。”被问及有何应对措施,该人士表示只能持观望态度。据记者了解,该企业在国内干扰素市场上占有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干扰素市场的另一巨头深圳科兴则不愿对此多作评价。其市场部经理凌晨辉表示:“在政策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各种变数太多,我们不会对此评价。但对整个干扰素产业格局肯定是有影响的。况且我们也不仅仅是这一个品种,相关的应对措施正在制定中。”而多次在业内掀起降价狂潮的沈阳三生的总经理娄竞则告诉记者:“该表达的我们都向国家表达了,没有什么可评价的了。”但究竟向国家“表达”了什么,娄竞则不愿意透露。
市场扩容?
事实上,作为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丙肝病毒感染的药物,我国干扰素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全国市场销售额据估算约在15亿元左右。国产品牌在市场中占主流地位,干扰素的竞争局面已基本形成。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的用量远远不及实际需求量,其中价格成为限制该药品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干扰素价格,使其走“平民化”之路,一直为不少专家所呼吁。
自2000年以来,国家不断调低干扰素零售价格,部分企业也自主降低零售价格,该产品市场价格一直走低。此次国家发改委拟出台的降价政策对价格的调低力度明显高于以往,不少企业表示,该降价幅度基本触及干扰素产品的成本底线,已经没有再降的空间了。
业内人士指出,降价政策一旦按此前的酝酿方案出台,将会使销售市场从高端向低端转移,从一、二级城市转向三级城市和农村,令整个市场扩容。随着市场的转移和扩大,干扰素产品的营销模式可能发生转变。“不少企业会根据情况转换营销模式,调整渠道,适应市场的变化。目前国内干扰素的生产已处于过剩状态,降价将使一部分企业撤出去,一部分企业会转型、作相应的调整,做别的主导产品。”东北那家企业市场部的负责人说。
而另一生物制品企业的有关人士透露:生物制品和普药在销售渠道和销售方法上,一直存在巨大的差异。降价后,干扰素的利润空间大大减少,企业可能会用做普药的销售模式来做干扰素,构建类似于普药的销售渠道。
此外,一些人士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价格的大幅度下调,大大压缩了干扰素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对于生物制品企业而言,如何持续有效进行后续产品的研发是一个不得不深思的问题。(中国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