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1日消息(记者冯会玲)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设立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近日在京启动。该项目旨在提高各级医生乙肝诊疗水平,提升患者对乙肝治疗的认知,积极探索、优化、完善临床治愈路径,造福更多慢性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梦想。
据估算,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300万人,其中约2800万人为慢乙肝患者。有关统计显示,肝硬化、肝癌患者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分别高达60%、80%,因此,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减少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的两项基本措施:“防”--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减少新发HBV感染(增量);“治”--通过抗病毒治疗,治愈现有慢性乙肝患者(存量),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同时降低传播的风险,二者缺一不可。在“减少增量”方面,通过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等政策,我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减少存量”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指出,部分条件适合的患者可追求临床治愈。“临床治愈”为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且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指出:“慢性乙肝治疗只达到HBV DNA检测不到是不够的,慢乙肝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有关,只有达到持久的免疫控制,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甚至持久的表面抗原消失和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才能真正实现停药后不复发,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解放军302医院王福生院士指出,由于乙肝病毒感染使得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提高患者机体抗病毒的免疫功能尤为重要。正是由于干扰素具有调节免疫和直接抗病毒的双重作用机制,所以使用核苷(酸)类似物降低病毒载量后联合或序贯长效干扰素治疗有助于慢性乙肝的免疫控制,实现临床治愈。
高志良教授强调,合理优化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为慢乙肝的临床治愈提供了方向,但临床治愈不等于完全清除病毒。当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时,这些病毒可能会再次活跃复制,所以,即使临床治愈的乙肝患者,仍然需要定期监测。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设立“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项目计划在全国建立二十五个示范基地医院,百余家项目医院,培养1000多名临床肝病医生,入组患者3-5万名。同时,建立中国慢乙肝患者临床治愈数据库,开展慢乙肝临床治愈科学研究,实现部分患者临床治愈,并积极探索、优化、完善慢乙肝临床治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