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已有很大的发展,α干扰素(IFN-α)的应用已较有经验;一些核苷类似物已进入临床应用。
然而,如对病例不加选择,IFN-α的完全效应率迄今仍未能突破50%。核苷类似物中拉米夫定已广泛应用,解决了IFN-α未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但也存在IFN-α不存在的另一些问题。新的核苷类似物还在继续开发,可能会出现更有效的药物。
当前似应检讨这两类药物的性能,了解其差异,准确选择并合理使用,使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可能对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获得完全治疗效应。
一、 认识两者的差异
(一)治疗机制的差异 IFN-α有抗病毒和激发免疫两方的作用。IFN-α治疗要使病情持久缓解,必须依靠其抗病毒效应和免疫调节两方面的作用。如病人对HBV的免疫应答低下,IFN-α治疗仅能短暂抑制HBV复制。
拉米夫定通过抑制HBV DNAp而抑制病毒复制,作用迅速,1~2周内血清病毒可下降至基础水平的约10%,但抑制作用是可逆的,撤去药物后HBV DNA又可逐渐回升,低于或相当于基础水平。基础病毒水平较低的病人较有可能在1年内获得完全效应。
IFN-α和拉米夫定都不能清除cccDNA,停药后可以再现复制,也都不能清除整合的病理基因,难以使其表达的HBsAg消失。IFN-α须激发病人充分免疫,才可能长期抑制病毒复制,cccDNA和整合病毒终将自然消失,治疗效应才是持久的。拉米夫定须长期用药,抑制病毒复制直至耗竭cccDNA库,才可以获得持久效应。
(二)治疗效应的差异 IFN-α对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完全效应仅约40%,如按一些预测指标选择适应的病例,可以提高疗效。
完全效应的病人可能在3个月内HBeAg转换,血清HBV DNA(斑点杂交)不能检出,6个月的疗效极大多数结果稳定。HBeAg阴性的变异株感染者治疗结束时效应率近似,但国外报告易复发,须延长疗程至1年。肝组织学须在疗程结束后有所好转,停药后的长期随访中才会有明显进步。
拉米夫定抑制病毒迅速,因而临床症状恢复较好,多数病人的ALT可在2~3个月内复常。肝组织学在不很长的治疗后,甚至不是完全效应者也可有所好转;完全效应者可有明显进步。
抑制病毒的初始反京戏较迅速,但停药后病毒常再现,最终抑制的程度似不及IFN-α。
拉米夫定并不阻断病毒蛋白的转译,只是在长期治疗、复制病毒已被清除或已抑制至极低水平(如10000拷贝/ml以下),才可能发生血清HBeAg转换。
(三)不良反应的差异 IFN-α始用时较普遍有发热反应,治疗期间多有疲乏,食欲略差,较重要的是有近1/3的病人发生白细胞及/或血小板减少,偶尔还可出现自身免疫症状或精神压抑症状,但通用的剂量和疗程一般者能耐受。
IFN-α治疗期间激发免疫应答,ALT可能提高,肝内炎症常更明显,可使较重的代偿性肝病失代偿。
IFN-α治疗2~3个月后可产生中和抗体而降低效应,但发生率较低,在1%~7%范围。
拉米夫定不良反应很少,代偿性肝病病人都可应用,但在应用半年后即可产生耐药性,每年至少以15%的发生率递增。
二、 治疗对象的选择
IFN-α和拉米夫定的适合治疗对象都只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IFN-α不良反应较多,受许多限制,而拉米夫定因耐受性好,适合治疗对象较多(见表1)。
表1.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使用IFN-α或拉米夫定的选择
分类
IFN-α拉米夫定 (5MU3/周 x 6个月) (0.1/d x 12个月) 血清HBV DNA <200佳佳(pg/ml) 效应率较低常须延长疗程,1/4复发HBeAg阳性 年阴转率50%年阴转率近20%,须长疗程阳性 同样有效,较易复发,须延长疗程同样有效,也有复发ALT(ULN) (须连续数据) 1 x 无效差 2~10 x 佳佳 >10 x 辅助治疗降酶后应用,可能高效应最佳胆红素>50μmol/L 禁用严密观察应用WBC<4、血小板<80 x 109/L 严密观察或减量应用,再降低停用观察应用肝组织学G1 效应率很低可能效应较低 G2 可能效应较低,常须延长疗程佳* G3 最佳佳* G4 最佳,免疫激活后可能严重反应佳*活动性肝硬化 代偿病例严密观察下小剂量应用有效,严密观察应用夹杂自身免疫疾病 禁用观察应用器官移植,各种免疫抑制 大多无效有效治疗,须长期,易耐药精神抑郁的病人 禁用观察应用3岁以上小儿 不影响生长,疗效取决炎症活动性观察应用不能耐受IFNα不良反应者 选用ULN正常高限,*与肝组织炎症级分的相关性尚无报道。0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