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肝病治疗的方法层出不穷,一些传统疗法又有新的解释和改进,现对临床证实的有效疗法作一介绍。
一、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治疗的目的,近期在于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最终目的在于清除病毒,阻止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提高生存率,抗病毒是治疗的关键。
1.干扰素(IFN)
IFN(是治疗HBV慢性感染的法定药物)据Meta分析显示:3-4个月治疗后30%-40%的病例HBV DNA(非pCR法)和HBeAg转阴。IFN剂量宜大,5mu, 1次/d或10mu, 3次/wk,至少连用6个月。而ALT升高者采用IFN治疗,则HBeAg清除率可达39%。抗HBe阳性、HBeAg阳性慢性乙性肝炎的治疗较困难,IFN可抑制HBV复制,诱导肝病缓解,但复发率甚高。伴有肝硬变者,如代偿良好,仍可接受干扰素治疗,其效果与无肝硬变的慢性HBV感染者相似。一旦发生肝功能失代偿,多数HBV停止复制,则干扰素无效。干扰素治疗能减少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
2.核苷酸类抗病毒药
最有希望的是拉米夫定、泛昔洛韦、阿的法韦和洛布卡韦。
2.1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临床试验显示该药能使血清HBV DNA迅速下降,持续用药1年以上可使90%以上病例血清HBV DNA维持阴性,70%左右病例ALT正常化,60%以上病例肝活检坏死炎症反应改善,肝纤维化停止发展。对于HBeAg阴性,HBV DNA阳性者,拉米夫定也有良好效果。该药适用于:干扰素无效或有禁忌症的慢性HBV感染,和肝移植后复发性乙型肝炎。该药的缺点在于长期应用后约10%-20%病例出现HBV耐药性突变。
2.2法昔洛韦:为无环去氧鸟嘌呤类似物。临床研究显示法昔洛韦能抑制HBV复制,改善失代偿性肝硬变和肝移植后复发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损害。法昔洛韦与拉米夫定联合用药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并可减少耐药突变株生成。
2.3阿的法韦和洛布卡韦:两者均能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
3.免疫调节疗法
3.1胸腺肽:有报告12例胸腺素治疗的HBV感染患者中,9例HBeAg转阴。目前倾向于与干扰素联合应用。
3.2DNA疫苗:与肽类疫苗不同,应用表达病毒原位蛋白的质粒DNA免疫,不仅能刺激B细胞也能刺激T细胞反应。DNA免疫可减少HBsAg产生。这一治疗方法正在从临床研究向临床试验过渡。
二、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如果持续3-6个月以上,极少能自发性清除的。极轻型或轻型慢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变的10年危险率不足10%。而中、重型或桥状纤维化患者几乎100%在10年内发生肝硬化。一旦发生肝硬化,每年约有1.4%-6.9%的患者发生肝癌。
目前,有不少抗HCV治疗方法,但仅干扰素和干扰素-病毒唑疗法得到肯定。
1.干扰素(IFN)
干扰素主要适用于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大于正常上界的1.5倍),HCV RNA阳性,肝活检显示门脉性或桥状肝维化,伴中等度以上炎症和坏死者;对于转氨酶持续升高,而组织学改变不严重,不伴有纤维化或仅有轻度炎症坏死性病变者,可定期检查转氨酶,每3-5年作一次肝活检,必要时予以干扰素治疗;对于伴有代偿性肝硬变,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0岁的病例,应根据肝内病变活动性和状况,决定是否用干扰素。已进入失代偿性肝硬化的丙肝不宜应用干扰素治疗。
2.干扰素-病毒唑
单用病毒唑治疗疗效不佳。干扰素和病毒唑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适用于以下病例:(1)初次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的丙肝患者,有效率可达80%,但对初次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病例,有效率不足25%。(2)对干扰素呈低应答率的病例。(3)以前未应用过干扰素的病例。(4)肝移植后复发性慢性丙肝患者。
3.干扰素-胸腺肽(略)
三、自身免疫性肝炎
本病的首选治疗是免疫抑制剂,可单用强的松龙或强地松龙-硫唑嘌呤联合应用。约65%的病例在18月内取得临床系列化和组织学缓解,二十年生存率超过80%。中年以上病例应联合应用维生素A,D和钙剂,以防治骨质疏松。约有50%的病例常规治疗无效,可试用其他抑制剂,如环胞菌素A,FK506,Mycofenolate/Mofetil以及环磷酰胺。Budesonide为第二代皮质类固醇,对糖皮质类固醇受体亲合力是强地松龙的15倍,清除率高达80%。
四、酒精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