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有哪几种?
目前市售的乙肝疫苗有血源疫苗、多肽疫苗和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均安全有效,保护率接近。我国近年提倡使用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包括重组脱氧核糖核酸酵母疫苗和重组牛痘病毒疫苗。
2、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一般来说,既往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是乙肝疫苗注射对象,其中正处于乙肝病毒感染高危状态的易感者是接种的重点。需要及时接种的重点人群包括:全体新生儿和幼儿园的儿童;有职业危险者(如传染科、口腔科、血液透透析室工作人员);使用血液制品者;接受血液透析者;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
3、“五项指标”阳性的人还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吗?
自然感染后呈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者不再需要接种疫苗。其中现症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注射后无任何预防作用;而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者已具有特异性免疫力。
4、新生儿出生后即注射乙肝疫苗最好吗?
研究证实,3月龄后接种乙肝疫苗表面抗体应答效果更理想(免疫系统更趋成熟)。但为了有效防止围产期传播,还是应该及早接种。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必须不失时机地采取阻断母婴传播的措施。
5、新生儿怎样应用乙肝基因工程疫苗?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基因工程疫苗每次注射10微克,共注射3次;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孕妇的新生儿首次注射10微克,以后两次均为5微克。其注射间隔(0-1-6)及注射部位同以往应用的血源疫苗。
6、接种部位与免疫效果有关系吗?
对这个问题有关研究人员早就进行过观察。如198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了血透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发现臂部注射者免疫应答明显高于臀部注射者。其原因是臀部脂肪层厚,而疫苗注入脂肪层后常常延缓甚至不能进入血液循环,影响疫苗与巨噬细胞的接触(使之不能将抗原提呈给免疫活性细胞),从而降低了免疫效果。因此,一般情况下注射部位最好采用上臂三角肌(常取距肩峰嵴5厘米处的三角肌中间区)。
7、乙肝疫苗注射的间隔时间可以变更吗?
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多数认为以“0、1、6”方案为妥,现在普遍使用的也是这个方案。当然不同免疫程序诱发抗体的速度和强度是有差别的,有时可根据不同接种对象及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程序,如“0、1、6、12”方案(共注射4针)、“3、4、5或再加9(注射3针或4针)”方案等。
8、哪些人对乙肝疫苗的反应差?
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同种白细胞抗原(HLA)-免疫反应相关基因区(DR区)参与控制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如果该基因区变异或缺损,则接种疫苗后呈现无反应状态;
(2)某些免疫功能受损的人表面抗体产生能力差,如唐氏综合征患者对疫苗的应答能力比正常人低;
(3)有关研究发现无应答率与疫苗使用剂量有关,剂量不足时无反应率升高。
研究者建议对无反应者给予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以促进抗体产生,同时加大乙肝疫苗注射剂量(规定剂量范围内)以提高反应率。
9、怎样知道乙肝疫苗接种是否成功?
按“0-1-6”方案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抽血化验,血中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证明接种已成功。
10、乙肝疫苗接种成功后还会得乙肝吗?
常以表面抗体(抗-HBS)转阳作为保护指标。一项统计资料表明,成年人抗-HBS转阳率95.2%,学龄前儿童转阳率96.6%,新生儿转阳率96.2%。乙肝疫苗应用实践也证实,其预防作用是可靠的。但临床发现有极少数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尽管产生了高滴度的表面抗体(抗-HBS),仍然患了乙肝。这种情况见于乙肝病毒变异株(HBV 的S区基因发生变异)感染,既往的表面抗体对新的变异株没有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