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战胜乙肝 > 乙肝防治 > 临床研究 >

病毒性乙型肝炎研究大事记

更新时间:2002-01-08 00:00    作者:战胜乙肝网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1824
手机版地址:病毒性乙型肝炎研究大事记

  1.1883年德国1289名造船工人,接种了由人淋巴结制备的牛痘疫苗,数周至数月后有15%出现了黄疸,这可能是第一次记录到的肝炎的流行性。

  2.1908-1944年期间,许多学者通过对“志愿者”的研究,确定肝炎的病因是病毒。

  3.1957年发现抗病毒因子—干扰素,现已成为公认的有效的抗肝炎病毒制剂。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4.1960年合成阿糖腺苷,1978年首次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5.1965年Blumberg等发现当时所谓的“澳大利亚抗原”,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与乙型肝炎有密切关系。

  6.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HBV颗粒,从而阐明了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核壳成分HBcAg和HBeAg。检测HBV感染的方法学迅速建立,又进而推动流行病学调查的广泛开展。

  7.1970年,发现了血源性亚单位HB疫苗及高浓度抗HBs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并肯定其被动免疫的保护作用。

  8.70年代初,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在筛选抗肿瘤药物研究过程中,发现中药猪苓的提取物—猪苓多糖具有抗癌、增强免疫功能和保肝作用,从而试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证明了其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9.1973年Kaplan发现HBV颗粒中含有DNA聚合酶。

  10.1974年分子病毒学开始发展,Summers等利用限制酶切技术,对HBV基因组作了详尽的限制酶图谱分析,期间有学者阐明了病毒的分子结构。

  11.1974年,根据流行病学的明显差距,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

  12.1976年Fiela等发现人工合成的双链多聚核苷酸诱生干扰素能力最强。我国1969年开始研制聚肌胞,1976年后逐渐应用于临床。

  13.1977年Rizzetto小组在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细胞核内,发现了一种病毒抗原,并在血清中检测出相应的抗体,5年后这一新发现的病毒被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感染基本上是以与HBV混合感染的形式发生的。

  14.1985年建立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迅速在乙型肝炎研究的许多方面广泛应用,更新了一些原有的概念,特别是促进了分子病毒学的更快发展。

  15.1989年以来,由于PCR和一些其它技术的应用,使乙型肝炎的免疫学、病理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分子水平。

  16.1995年,美籍华裔医学家杨之光教授《干扰素基因诱导剂的产生及临床应用》发表,在美医学界引起轰动,使肝炎药物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Tags: 历史 
责任编辑:战胜乙肝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用药指导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