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战胜乙肝 > 乙肝防治 > 临床研究 >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更新时间:2000-10-08 00:00    作者:战胜乙肝网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2519
手机版地址: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是形成肝硬化的必经病理阶段。肝纤维化的形成机理目前多数认为是致病因子造成肝细胞(HC)损伤,引起肝枯否氏细胞(KC)的激活,分泌多种细胞因子(CK),随同血小板、肝窦内皮细胞(SEC)和肝细胞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某些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使其激活,转化为肝成纤维细胞(MFBLCs),通过旁分泌与自分泌作用,使HSC增殖,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CM),ECM的分泌增加,降解减少,以致其在肝内大量沉积,肝纤维化逐渐形成[1]。但肝纤维化与其它组织纤维化不同,很少有玻璃样瘢痕,因此肝纤维化有逆转的可能[2]。近年来,对于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已深入到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水平。大量资料表明,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学基础,是各种病因肝纤维化发生的共同中心环节,活化的HSC也是合成ECM的主要细胞和基地[3,4]。因此,HSC活化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将对此作一综述。

  一、肝星状细胞的一般性质与功能

  肝星状细胞又称肝脏贮脂细胞(Lipocyte, Fat-storing Cell, FSC), Ito细胞、维生素A贮存细胞、窦膜(周皮)细胞(Pericyte)等。最初由日本学者Ito首先发现并命名,Wake用金浸渗法将之与KC区别,Knock等用胶原酶、链酶蛋白酶原位循环灌注法首先成功地分离了大鼠肝星状细胞,从此人们开始了肝星状的体外研究。HSC定位于肝索与肝窦壁之间的Disse间隙内,与内皮细胞相对。在正常肝组织中,HSC与HC数量之比为1:20,其约占肝内细胞总数的5%-15%。HSC分布广泛,形态不规则,常伸出树状突起,包绕5-6个肝细胞,因此得名为肝星状细胞[5]。HSC胞内富含维生素A和甘油三脂的脂质小泡,其中储存维生素A的量比HC高300倍。此外,在肝脏各细胞中,HSC相对特异地具有一种中间丝蛋白(Degmin),提示其具有肌源性,目前藉以作为鉴别的标志[6]。也有报告所有HSC均含有板层素[5]。

  在正常情况下,HSC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储存脂肪,以供给肝细胞能源,并储存大量的维生素A;(2)在肝脏中合成一定量的胶原,主要有Ⅰ、Ⅱ、Ⅳ、Ⅵ型;(3)产生少量的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4) HSC的突起包铙在SEC外表,既对内皮细胞起支撑作用,又起到调节肝窦膜大小的作用[7];(5)合成非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功能。HSC功能正常,胶原代谢处于一种动态平衡,ECM就不会大量沉积,肝纤维化就不会形成。

  二、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及其活化后的主要特征

  由于HSC活化是一个动态、功能等改变的复杂过程,所以目前对于HSC活化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Martinez等[8]发现HSC在肝纤维化过程中或在体外培养时,细胞内脂质含量减少,转变为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并将这一过程称为激活。肝损伤后在一系列可溶性因子的启动下,HSC被活化、增殖,被激活后的HSC具有以下特征:(1)胞浆中视黄醛类似物明显降低;(2)粗面内质网肥大,细胞增殖活力增高、HSC 数目明显增多;(3)基质蛋白合成分泌增多,基因表达mRNA增高而致纤维化活动增强;(4)细胞膜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表达增强,如静息状态HSC 表面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受体,被活化后即明显表达,细胞对其它致分裂原的敏感性增高等[9]。HSC活化机制尽管还不十分清楚,但至少可分为两个阶段:启动阶段和持续阶段。启动阶段指基因表达、表型的早期变化及其对细胞因子和刺激的反应性;持续阶段由于这些刺激的作用而维持HSC的激活状态并有纤维形成[10]。

  三、HSC活化与肝纤维化的形成

  在正常情况下,HSC处于“静止状态”,肝脏胶原分解吸收代谢处于一个正常动态平衡。但是肝脏损伤发生炎症之时,HSC被激活,活化了的HSC功能相应会发生变化,即主要包括合成大量ECM、细胞增殖明显、分泌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ECM降解酶合成异常等[11]。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了的功能而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因此,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12]。

Tags: 纤维化 
责任编辑:战胜乙肝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用药指导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