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肝脏移植手术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增长,“傅志仁”这个名字在该领域也日益响亮起来,许多病人指名要傅教授动手术……只有傅志仁知道,为了肝脏移植研究,自己付出了多少艰辛。
养大鼠,当“猪倌”,失败孕育了成功
上海长征医院的肝脏外科起步较晚,直至1992年才在普通外科成立了肝胆组,也仅限于肝动脉结扎、肝癌切除等中小型手术。当时还是主治医师的傅志仁认为,肝脏移植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广阔前景。这一想法得到科室和医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不久,60万元专项研究经费到位,长征医院肝脏移植工作正式启动。
当时,肝脏移植在国内还是全新的领域,傅志仁到处查阅文献,借到一本外文肝脏移植论著,就如获至宝,将全书复印重新装订成册,仔细琢磨。大鼠肝脏移植是他和同事们在肝脏移植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手术器械没有,他先后数十次到上海手术器械厂和工程师们一起商讨选购;特殊药品没有,他跑遍全上海的大药店;麻醉师没有,还是他通过私人关系请来的。第一次大鼠肝移植实验令人激动,却以失败告终,那情形叫他刻骨铭心。第二次、第三次……失败孕育着成功,30多次失败之后,1994年12月的一个凌晨,手术后苏醒了的大鼠终于会翻身走动了。那一刻,傅志仁和同事们全然忘却了几个月来的艰辛。
大鼠肝移植成功以后,傅志仁把目光瞄准了猪。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和同事们进行了23次猪肝移植动物实验,动用了近70头猪,有人戏称他是“猪倌”。锲而不舍,金石为开。傅志仁终于又一次获得成功:肝移植后猪的存活期超过了150天。
说不出美国什么样,只“搬”回了国际一流技术
国外器官移植起步较早,肝脏移植已达到一定规模。我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从实验型肝脏移植进入临床型肝脏移植,技术也落后于国外。1995年9月,傅志仁为此专程去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医疗中心临床学习肝脏移植。为让长征医院早日实现肝脏移植的梦想,他把原计划一年的学期压缩到8个月。在美国200多天,傅志仁几乎天天过着在宿舍和实验室之间往来的单调生活,以至于回到国内,亲朋好友打听美国是什么样的时,他只有一脸惘然,连一张能说明他去过美国的照片都拿不出来。但是,他心里一点儿也不后悔,因为他把国际一流的技术“搬”回来了。
回国后第二天,傅志仁就把长征医院第一例肝移植病人收治入院。病人叫张希,是来自上海郊区的12岁男孩,被先天性肝病折磨得十分虚弱,命悬一线。面对他童稚未退的小脸蛋,傅志仁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救过来!
1996年5月22日,对小患者张希来说,是改变他命运的日子;对傅志仁来说,是他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9个小时过去了,一个成年人的肝脏终于成功地移植到小张希体内,血液经过新肝脏在他体内循环了起来。手术十分成功。小张希创下了当时全国肝脏移植患者年龄最小的纪录,他从此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生活。今年7月,已是大小伙子的张希通过高考,成为上海师范大学的一名新生,也是迄今全国单次肝脏移植患者中生存时间最长者。
医院似家家似寄,9个多月做了100多例手术,心存更高远的目标
近几年来,肝脏移植成了长征医院的发展重点,医院为此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傅志仁深感肩上担子更重,暗自要求自己“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出色地完成任务,才对得起领导、病人的信任”。家里人说,他是把医院当成了家,把家当成了旅店,工作到深夜才回去成了家常便饭。每逢有肝脏移植手术,更是常常接连几天不回家。长征医院的肝脏移植连创新高,仅今年前9个半月,傅志仁和他的助手们一口气就做了100余例肝脏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100%,且多数为无输血肝移植,创下了上海乃至全国之最。
这些年来,傅志仁始终把目光牢牢盯在国际肝脏移植的学术前沿,及时吸收最新知识。他和他的助手们在传统经典式肝移植和背驮式肝移植的基础上,大胆吸纳和探索腔静脉成型式移植方法,取得圆满成功。目前,他们可以运用多种手术方式为不同类型的病人进行肝脏移植,手术时间也由最初的9小时缩短至现在的5小时。他还结合国情,在国内首先提出改良快速取肝的方法,将取肝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这项技术已被全国普遍采用。此外,他们在急性重症肝病等重肝病的救治,以及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控制和存活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傅志仁还和兄弟科室一道,把目光瞄准了更具挑战性的多器官联合移植。两年前,因同时患有肝癌和尿毒症而进行肝肾联合移植的张先生已痊愈,第二位接受肝肾联合移植的许先生也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看着傅志仁整天为病人奔跑着,为肝脏移植奔跑着,领导、家人和同事都劝他注意身体,他笑笑说:“累是累点,但值得!”
2002年底,第二军医大学器官移植中心的牌子挂在了长征医院,将该院的肾脏移植和肝脏移植进行了强强联合,为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的再次腾飞创造了新条件。而身为中心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肝胆外科学会常委的傅志仁,心里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把中心建设成全军第一个器官移植医学中心,甚至是第一个器官移植医学研究所。
《华东新闻》 2003年11月21日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