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刘灿辉记者赵郁蒙)昨(5)日,西南第一个“人工肝”(第三代)在省医院投入临床应用,身患重症乙型肝炎的自贡妇女罗琼芳成为受益于此项高科技的首位病人,她将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据省医院传染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江南博士介绍,“人工肝”在临床的应用,将为肝类治疗找到一种很好的途径,更多的肝炎病人将获得新生。
医院探秘 人工肝是铁疙瘩
昨日上午一大早,江南主任医师带着五名医护人员为中午的手术忙活开来。在手术室,江博士指着一台浅绿色机器说:“看,这就是‘人工肝’。”在场众多记者顿时目瞪口呆,起初大家谈及“人工肝”时都认为是用克隆技术造出来的,不料却是一个冷冰冰的铁疙瘩。
江博士解释说,“人工肝”实际上是一种与透析机非常相似的仪器,它的功能是净化血液、清除毒素。她指着左侧一个长筒形的玻璃筒说:“‘人工肝’被称为马氏膜(音译)。”里面有若干褶皱,泡着白蛋白,这些白蛋白犹如人体内的大巴士将血液中有毒的大分子、中分子运走,完成肝脏的解毒功能,使患者度过危险期直至器官恢复功能。
手术演练 医生举针扎自己
上午11时40分左右,患者罗琼芳被推进手术室。据悉,病人患有重症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腹膜炎、肝腹水,肝已经衰竭,由于黄胆指数已达到700多微摩尔(高出正常值近50倍),病人已处于十分危险的时期。
护士轻轻地将罗琼芳放在床上,开始对她右手的动脉静脉进行穿刺,目的在于建立循环体系。5分钟后,16号特大针头准确地刺入其血管。据介绍,由于这是西南第一个“人工肝”,护士从未使用过16号的针头(平常使用的最大针头才9号)。为了能准确穿刺,几位医生、护士互相在自己手上试扎,直到培养出准确的手感,所以他们的双腕早已青了一大块。
现场目击 如墨毒汁抽体外
医护人员给病人熟练地接上各种导管后,一按按钮,“人工肝”开始工作了:暗红的血液快速移动,经过“人工肝”后,鲜红的血从静脉回去。一眨眼,刚才还是洁白的塑料导管转瞬变得蜡黄,江博士解释说,大量的胆黄素开始分离了。下午3时30分,记者再次来到病房,江博士指着一个黑色的瓶子说:“病人体内的毒素像墨汁一样!”大约在晚上6时30分左右,经过“人工肝”近6小时工作,病人体内60%的毒素已被吸出。据介绍,再经过两到三次的使用,待肝细胞得以恢复后,病人将恢复到发病前的状况,能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了。
展望未来 更新换代人造肝
据江博士介绍,“人工肝”对严重肝功能不健全者非常有用,例如蘑菇、药物中毒和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暴发性肝炎患者2-3天就会死亡。以前出现这种情况时,惟一的治疗方法是器官移植而且必须在2-3天内找到器官。但是在国内肝移植耗费在80万元左右,而且肝源不好找,还有排斥反应。由于肝的再生能力很强,通过“人工肝”代替工作使患者度过危险期直至器官恢复功能,患者因此获得新生。目前临床应用的第三代“人工肝”将血液循环、白蛋白循环、透析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第一代、第二代不能有选择性选择的缺点。目前,他们准备研发第四代“生物人造肝”,将干细胞置入马氏膜中,维持细胞功能的活跃性,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