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士透露,长期以来,由于医生等中间环节收取回扣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根治,已导致药厂资金短缺,运行困难。“有关专家正在就此方面问题进行考察,待5月研究报告上报之后,有可能市里将出台关于‘医药分离’的政策,以杜绝医药行业中的痼疾。”
中间环节盘剥暴利 同质竞争逼死药厂
1月18日,洪女士——这位专门从事公共事务研究的专家偶遇记者,开口就讲到了她在医院亲眼目睹的一件怪事:“那天,我去医院看病,发现有个医生在处方笺的下面压了一个小本,本子上写着些只有他自己才认得的符号,我站在一旁看着他写处方,发现他每开一张处方,就在本子上记一笔,等我探过头去看,才发现那些符号后面连着很多‘正’字,每开一次药,他就在‘正’字上加一笔。”
洪女士讲述的是典型的吃回扣医生的作法:“估计是他还怕记不住,所以专门拿了个小本好记录该得多少。”
事实上,医生吃回扣的情况早已不再是新鲜事物,国家有关法令法规虽严令禁止,但许多医生依然我行我素。因此,洪女士等专家组成员对此类现象展开调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行为除了导致药价居高不下,医院信誉受到影响之外,还导致了药厂经营上的困难:“实际上,药品出厂时的利润率是相当低的,一种药品从药厂到市场,中间经过了诸多环节,价格翻了几番,因此在国家几次药品降价的政策出台之后,药厂的资金运行已经很困难,所以必须设法改变这一困局。”
之后,记者就此问题展开调查,联系了的众多药厂,近80%拒绝透露此方面信息,最终经多方联系,记者于1月23日下午,见到了从事医药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林先生,他告诉记者:“就以在医院里卖150左右一支的抗生素类针剂为例,其出厂价只有15元,这个数据足让人认识到中间环节的利润高低了。”
同质化 竞争太惨烈
对于中间环节的暴利现状,不能仅仅归结为少数商人的贪婪。林先生认为,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医药行业发展初级阶段,创新医药较少,同质化竞争、高强度低水平竞争严重,从而导致药厂今日的格局:目前我国每年在国际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类新药数量非常少,许多药厂都是以仿制生产为主,因此,同一类型的药品种类非常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如果要揭开竞争激烈的原因,需溯源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是医药行业的黄金时代,当时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原料药品(原材料初加工产品)生产国就是中国和印度。当时医药行业发展情况看好,在九十年代后期,许多业外企业也纷纷投资兴建药厂,但是这些企业投资之后,又不进行自主研发,都采用从国外引进已经过知识产权保护期的技术进行仿制,最终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
自主研发 如同押宝
既然同质化竞争令众多药厂苦不堪言,为什么不进行自主研发呢?
据林先生介绍,重庆的华邦制药就是凭借手中的一类新药造就了辉煌,但药品的自主研发,除了资金压力很大之外,时间上也很难令人接受。
据介绍,通常普药类新药开发至少都需要三至五年,“而且对于新药开发,所需资金少则百万,多则千万,这些资金如同押宝似地投入到新药开发上来,但最终未必得到应有的回报。”
调查中,记者偶遇的另一药厂人士也表示,该公司与第三军医大联合开发的某新药项目,早几年前就已开始投资,当时该项目号称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平,对其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但几年来,这个项目“到现在还是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最后能不能研制成功都很难说,更何况听说广东那边同类新药已经研制出来了。”尽管这位人士并非该药厂高层主管,但近一年来工资水平的下降,也似乎说明该药厂经营的困难。因此以药厂的现实角度出发,避免如此高的风险,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除了研发环节的高风险之外,市场环节的风险同样很高:“在新药向市场推广的过程中,药厂需要先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推广,但现在医院进药品都实行统一招标,即便是前期投入了,招标失败也意味着前功尽弃。”
功力用在 招标之前
作为药业方面的资深人士,林先生笑着告诉记者:“实际操作中,药厂或者代理商的功力是用在招标之前。”他停顿了一下说:“实际上行内都很忌讳说这些,想让自己的品牌进入医院,你需要先找到分管药剂的副院长、药剂科主任等重要人物,谈好回扣率之后,再由他们提出进药品的申请,申请之后才参加招标。”虽然林先生的介绍只有寥寥几句,但对于实际操作的药厂或代理商们来说,这些程序意味着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功败垂成:“所以说作为中间环节风险也是相当高的,如果按照高风险高回报的市场规律来讲,也就很容易理解中间环节为什么会产生暴利了。”
据林先生介绍,目前通行的扣率一般为市场价格的20%—25%左右:“药品从药厂出来,首先拿到代理商手中,添加了20%--25%的扣率,然后再找到关键的人物医药代表(目前国内专门从事与医院进行协调的职业),又增加同一数量的扣率,最后拿到医生手里,也要增加20%--25%的扣率,所以药价最终会达到一个非常高度。”
认证 没杀死竞争者
之所以存在如此高的扣率,主要原因还是市场竞争造成的结果:“之前国家制订政策,希望在2005年之前,通过GMp(医药制造生产流程标准)和GSP(医药流通行业标准)来规范市场。按照我们的估计,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两项标准的实施,让2/3的药厂死掉。”
按照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医药生产企业的数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急速增长之后,确实显示为下降趋势。“但现在看来,这个政策所设想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政策颁布执行开始,所有药厂通过GMP认证都需要经国家药品监督局审核,到了后来,审核权下放到地方。而药厂的生存与地方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除了税收方面,还存在就业方面等诸多压力,地方上不希望看到药厂大量死亡,最终的结果,虽然杀死了接近1/3的药厂,同时也使药厂增加了成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成本负担,这样一来,反而加剧了药厂的资金压力。”
反而加剧 资金压力
尽管如此,林先生管理的药厂经营效益依然很好,所以记者对药厂是否真的存在资金压力,生存是否真的受到威胁提出了疑问,林先生笑道:“其实这种情况在目前说来,只是药厂的压力增大,就整个市场来说,药厂和中间环节依然有利润可赚。当然也有一些药厂因此导致生存危机,用业内的看法说,是越早搞GMP、GSP的越难过,因为通过这两个标准意味着大量投资,这些企业本来是为了抢个先机,结果在高价付出之后,又看不到应有的结局,所以反而被这些资金支出压得喘不过气。另一方面,越大的药厂,生存的压力也越大,同时民营的药厂压力又比公有性质的药厂压力小,这就是两个标准投资额不同造成的资金压力差别。”
四种 市场推广方式
林先生谈话中,夹杂着许多专业术语,对于外行来说,最容易理解的是目前国内各药厂不同类型药品的市场推广方式。他介绍的主要推广方式有四种:一是直接进医院,“就是通过招标让药品进入医院进行销售,这种做法现在越来越难,业内称之为‘招进去要死,招不进去也要死’,就是说医院方把价格压得很低,但代理商或者药厂又要花费大量资金打理中间环节;第二种市场方式,就是做连锁,通过规模来铺市场网络,目前重庆做得最好的就是太极的桐君阁及和平连锁,其他的如双叶等连锁也做得不错,但相对要弱些;第三种是针对性很强的专科类药品,就是通过广告,指定销售点进行零售,这种方式获得的利润相对较高,不过市场普及率有限;第四类则是新生的“会议推广”,所谓会议推广,其实就是一些药厂直接深入到社区,组织一些老人参加活动,之后在会场上直接进行销售,这种推广方式现在有不少药厂在做,因为直接面对消费者,中间环节少,利润自然会高出很多,但是从发展的情况来看,由于这种推广方式的大量应用,已经有很多“会油子”产生,所以未来的预期还是难以肯定。
始终要看 医生“喜好”
由于市场手段基本雷同,竞争又非常激烈,作为非处方药为主的药厂,始终摆脱不了与医院的关系。当记者提出已经或可能实施的“医药分家”政策时,林先生神情淡漠:“从初衷来看,医药分家当然是好事,但是国内的医疗体系本身还存在机制上的问题,所以仅仅脚痛医脚,头痛医头是否能达到目标还很难说。”从实际操作方面设想,“即便是实行了医药分家,医院不再涉足药品销售,但是处方权始终掌握在医生的手中,所以那么多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药品,究竟开谁的,还是要看医生的‘喜好’。”
在所有中间环节中,代理商由于不需要支付大量生产成本,所以利润相对高于药厂,但由于GSP标准实施和中间环节需要资金打点,所以代理商尽管获利匪浅,同样存在很高的风险。
医生 自有办法避险
而医生主要承担着被查处等风险,由于扣率数额及回扣支付都是采取两人对接方式,密不透风,所以很少为外界所知。“就拿一个小医生一天开一千块钱的药计算,他每天能够拿多少回扣,这样算下来,一年又能拿多少?更何况很多医生每天开出的药远不止这个数字呢。”
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加大了查处力度,但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收效,还很难肯定,林先生介绍说:“管医药方面的人,通常不轻易接触其他厂商的人,因为他们摸不清对方底细。所以对药厂而言,他们要打通关节,还必须找到与各关键人物具备良好关系的人,随着药厂的竞争加剧,现在出现了专门介绍品牌进医院的职业,这可能也是新兴职业了吧。”
新技术 因“药典”受限
当然,随着国家严厉查处和有关部门的多方努力,医生吃回扣的现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克制。但是对药厂而言,要改善发展环境,更重要的是在竞争中获得足够的利润空间,而这些空间的获取,降低成本是必然手段。
“我们药厂与国外、台湾药厂都有合作,这些地区的药厂人士,对我国现行的医药管理制度中的‘国家药典’(字面意思理解为通过国家审核允许生产的药品目录)五年一改很难理解。”林先生认为,按照国外医药行业的管理办法,多数新类药品的审核程序都比较简单,“最关键的是,厂家要终身对药品承担责任,因此国外药厂的产品种类是相当多的。”
另一方面,当前科技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以五年一改的周期计算,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都将因“药典”受到限制,“这样一来,即使是目前仿制产品,依然受到严格控制,厂家既无法在种类上,也无法在技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林先生最后表示,目前药厂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对于外界不熟悉行业实际情况的投资者来说,依然对这一行业看好,所以“有些药厂已经开始搞外向投资,希望借此避免风险,但是业外还在不断往里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