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 王德扬
今年5月19日是第二个世界肝炎日,全国各地广大肝病专业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都在认真学习和贯彻新医改精神,积极响应和投入“乙肝患者关爱周”活动。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肝病防治的老医务工作者,出于社会责任感,呼吁对乙肝患者的关爱,要从规范临床诊治做起,让更多病人早受益、得实惠。
众所周知,慢性乙肝至今仍是难治的常见病。过去,由于缺少有效的病因治疗药物,长期依赖保肝降酶为主的对症治疗,病情虽能暂时缓解,但最终常难以阻止发展到肝硬化和肝癌。从80年代后期以来,先后由于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这两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问世和进展,使慢性乙肝的治疗从对症治疗进入到对因治疗,即抗病毒治疗为主的新时代,从而改变了一代患者的命运,使极大多数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病情得以有效控制、长期稳定,提高了生活质量或延长了生存期。2005年底,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正式颁布,这是一部以现阶段最可靠临床研究证据,即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专家共识,是我们临床诊治乙肝的规范。近年来,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也先后制订或修改了相关乙型诊治指南,可供我们借鉴。
但令人遗憾是,目前我国乙肝治疗上的混乱现象仍未彻底改观。从网上到媒体的大量虚假或不实广告,正在继续不断地误导一些缺少知识和识别能力的乙肝患者和携带者去化冤枉钱和接受不正确、不合适甚至完全无效的治疗。从事临床诊治的不少医务人员缺乏循证医学的理念和规范诊治的意识,他们可以全然不顾“指南”的精神和原则,任意给就诊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案。在我们的每一次门诊和咨询中,总会遇到几个令人婉惜的就诊者,例如对在体检中偶然发现的HBsAg阳性者,并经进一步确认是处于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携带者,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指南》都认为这类携带者暂不宜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主要选择在免疫反应期),也不必护肝治疗(因肝功能完全正常,有的甚至做过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但他们往往已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中接受了长时间的所谓“阳转阴”治疗,其实都是非常一般的中成药,或疗效很不确切“xx疫苗”之类,但价格多很贵,少则数千元,多则几万元。又譬如对具有明确抗病毒指征的慢性乙肝患者,有的接诊医师却随意否定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迟迟不给有条件的病人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而是习惯沿用传统的保肝降酶治疗,一拖几年,贻误时机;或者在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中,误导病人选用某些疗效不确切、但可能经济效益较好的药物,不用公认有效和《指南》推荐的药物,使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大打折扣。在这里也要指出的是,近来众多医疗单位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因一味追求降低试剂成本,巳使部分检测质量难以保证,常常出现检测结果不一致。所有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带来了不良后果,也影响了医生的形象。
党和政府要求我们、全国人民期待我们当好新医改生力军,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希望我们肝病专业的同道们不负众望,多为病人着想,从有利病人出发,坚持以循证医学指导乙肝科学防治,把贯沏临床指南、规范临床诊治作为关爱乙肝患者的实际行动,为新医改作贡献!
作者兼职:宁波市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宁波市肝健康俱乐部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肝病技术指导中心名誉主任,宁波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顾问。
联系电话:13362477535,1565781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