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Joseph Sung教授先后从基础和临床角度向与会者介绍了免疫调控机制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在慢性乙肝的治疗过程中,既要清除血液中的病毒,抑制新病毒的产生,还要防止病毒传染未受感染的肝细胞以及防止已感染肝细胞的再感染,最重要的是要清除感染细胞的cccDNA,此外还要清除肝外病毒贮备,因此说乙肝病毒难以清除。
慢性乙肝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病毒学应答分为两期。第一期为诱导期,干扰素通过抑制HBVDNA的细胞内复制而导致循环血液中的病毒早期清除。第二阶段是维持阶段,大概始于开始治疗后14~28天,持续于整个治疗期间。在这一阶段,免疫系统开始清除HBV感染细胞。干扰素持续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清除HBV感染细胞。
HBsAg血清转换被认为是治疗的最终目标,因为这代表与急性感染患者实现有效控制HBV感染的相同状态以及使慢性乙肝最接近治愈。然而,在较短时间内能实现该转换不常见。
HBeAg转阴/血清转换是HBeAg阳性慢性乙肝持续缓解的最有力标志。一项对165例HBeAg阳性患者的研究显示,采用干扰素治疗清除HBeAg的患者中超过半数发生HBsAg转阴,而未发生HBeAg转阴的患者中仅为9%,而且获得HBeAg应答者生存期显著延长,肝细胞癌发生危险显著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HBV DNA水平降低并不等于HBeAg血清转换。在派罗欣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的Ⅲ期临床研究中,治疗48周结束时,拉米夫定组HBV DNA水平较基线下降5.8log,派罗欣组下降4.5log;但随访24周时发现,派罗欣组HBeAg血清转换率为32%,拉米夫定组为19%,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另外对于HBeAg阴性乙肝,尽管拉米夫定组HBV DNA水平下降速度更快,但派罗欣组在第72周时持续应答(ALT复常和HBV DNA<20000拷贝/ml)率更高。
慢性乙肝治疗后出现良好转归的标志应为ALT复常和HBV DNA水平下降,继而出现持久的HBeAg消失和血清转换,甚至HBsAg消失/血清转换,在最大程度上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从而延长生存期(见图2)。
责任编辑 安然 会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