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乙肝大国,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乙肝治疗情况混乱,这一点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专家所诟病。在2005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一部乙肝防治指南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上述两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希望。
12月10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台。作为我国第一部乙肝防治手册,它会给乙肝治疗带来哪些变
化?记者请参与《指南》制定的卫生部肝炎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徐道振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心华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对《指南》进行了解读。
《指南》出台的背景
记者:请谈一下《指南》的出台背景?
翁心华:2003年,我们推出了《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去年6月10日开始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前后征求了80多位专家的意见,修改了上百次。至于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指南》,说到底还是因为乙肝问题太重要了。全球感染过乙肝的人有20亿,中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有1.2亿,占中国总人口的9%。2004年,我们在6个城市的二、三级医院做了调查,发现只有19%的感染者进行过抗病毒治疗,很多医生对乙肝的认识也不一致,乙肝治疗存在很多混乱现象。因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决定联合推出一个防治指南,给大家参考。
记者:《指南》的出台解决了哪些问题?
徐道振:首先解决了乙肝诊断混乱的问题;第二,明确了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第三,重申了预防,特别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意义;第四,明确了乙肝病人随诊的内容。
进餐不会传播乙肝
记者:很多人已经知道乙肝通过血液传播,但还是担心会感染。能详细解释一下乙肝的传播途径吗?
徐道振:我觉得最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乙肝不通过消化道传染。乙肝病毒表面有层蛋白膜,这层膜进入胃以后就被胃酸破坏了。因此,聚餐、共事,甚至礼节性的亲吻都不会传播乙肝。
乙肝病毒一是通过输血、针头、未消毒的内窥镜、不洁的创伤性美容等传染。它必须通过新鲜的创口传播,破口超过3分钟就不会传染。因此,文身、共用剃刀都容易感染。二是通过性行为传播:男同性恋、多性伴者的危险性更大。三是母婴传播:这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有40%的患者是因此被感染的。而且,母婴传播乙肝的治疗难度更大。
“小三阳”有时也得治
记者:很多患者认为“小三阳”不用治,这种看法对吗?
翁心华:《指南》把慢性乙肝分为e抗原阳性(大三阳)和e抗原阴性(小三阳)两种,这种分法与国际接轨。
《指南》指出,如果病人是大三阳,而且转氨酶为正常值的2倍以上、乙肝病毒DNA呈阳性,这种情况就得治;如果转氨酶和病毒DNA正常,就不需要立刻治疗。对于小三阳的感染者,如果转氨酶在正常值的2倍以上、病毒DNA呈阳性,那就说明病情还有活动,这也需要进行治疗。
记者:乙肝到底能根治吗?
翁心华:乙肝目前还无法治愈。我们只能做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减少肝细胞炎症与坏死、纤维化和肝癌的几率。
徐道振:大三阳病人往往会经历几个阶段。首先是免疫耐受阶段。这时免疫系统没有调动起来,不能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病毒和人体相安无事,化验肝功是正常的。针对这个阶段,目前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暂时只能定期观察。第二阶段,人的免疫系统功能强大了,进入免疫清除期,这时肝功会出现异常,转氨酶升高,应该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经过免疫清除期后,有的病人会转为小三阳,病情稳定,成为非活动性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一般来说,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都会进入免疫清除期。
另外有一种非常少见的乙肝类型,表面抗原化验呈阴性,但是病毒DNA呈阳性,原因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叫做“隐原性乙肝”。
抗病毒治疗才是根本
记者:很多医生在进行乙肝治疗时,总是首先给病人降酶。这样做科学吗?
翁心华:乙肝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病毒治疗才是乙肝治疗的根本。转氨酶在正常数值的10倍以上可以选择先降酶,其余情况还是以抗病毒为先。
徐道振:病毒是导致肝功受损、肝硬化等很多后果的元凶。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抗病毒。只要病毒DNA呈阳性,转氨酶异常,肝脏有炎症,就应首选抗病毒治疗。病毒活动停止了,DNA和e抗原转阴,转氨酶就会恢复正常。但是,很多医生本末倒置了,而且还把这种错误观念传给了患者。
另外,衡量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主要看病毒DNA和e抗原是否转阴。一般来说,DNA的含量小于105个/毫升就说明有效,理想结果是降到103个/毫升以下,转氨酶持续正常。
抗病毒药物发展迅速
记者:乙肝抗病毒治疗这么重要,那么,现在有哪些抗病毒药物呢?
翁心华:1963年,美国的布隆伯格教授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表面抗原),让人们找到了乙肝的病因———乙肝病毒,抗病毒药物得以发展,最近两年发展更快。目前,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两种。
干扰素是1957年被发现的,最初是普通干扰素,后来出现长效剂型。干扰素除了抗病毒,还能提高免疫力,可谓“双管齐下”。而且,现在它已经由以前一两天打一针改进到一周打一针即可。不过,由于有些乙肝病毒深藏在肝脏细胞的细胞核里,杀不到,因此它还不能彻底消灭病毒。
第一个核苷类药物是拉米夫定,目前这种药有3种。它们主要是通过抑制一种帮助病毒复制的酶来达到抗病的目的。这类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乙肝病毒很容易产生耐药性。
徐道振:干扰素用于抗病毒治疗有15年的历史了,使用半年到一年后,e抗原转阴率为30%—40%。核苷类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可以用于重型肝炎和活动型肝硬化病人。
记者:我们该怎么看待保肝药的作用?
徐道振:很多人认为,肝功不正常,首先要保肝,这是错误的。保肝药不是治疗乙肝的首选。如果没有条件进行抗病毒治疗,或者抗病毒后转氨酶波动,可以使用保肝药辅助治疗。辅助使用保肝药最好别超过两种。我经常见到有的医生同时给病人开五六种保肝药,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现在社会上的乙肝治疗虚假广告太多,很多号称“三个月转阴”的药物都不是抗病毒药。有些广告还盗用专家名义进行宣传,更加恶劣。
儿童感染率大大降低
记者:《指南》提到,我国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取得了巨大成果,能介绍一下吗?
庄辉: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1992年,卫生部开始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以期在下一代中建立起乙肝免疫屏障。2002年,我国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自今年6月1日起免费接种。1992—1995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为9.7%,而最新的数据表明,在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中,这个比例已经降到3.11%。这首先要归功于疫苗的广泛接种。
目前,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大约为70%,城镇约为80%,农村在64%左右。对那些母亲是乙肝感染者的新生儿,《指南》强调要进行全面保护: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尽快接种乙肝疫苗,剂量要加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要接种10微克;此外,第二针、第三针疫苗要严格按照规定接种。除了婴幼儿,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幼托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感染者家属以及吸毒者等高危人群也应接种疫苗。
如果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切实参考《指南》来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如果大众,特别是新生儿家长能够配合这一工作,到2012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率将有可能降到2%以下,从而改变我国乙肝肆虐的现状。(文/张彤 吴翔 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