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性乙肝,也称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肝炎病。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精液、乳汁和唾液。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相当高的发病率。
黄疸性乙肝通常会引起黄疸、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在大多数情况下,黄疸性乙肝是自限性的,即病毒会逐渐清除,肝功能会逐渐恢复,患者可以痊愈。然而,乙肝病毒可能会选择性地保持在肝细胞中,形成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是乙肝最严重的形式之一,其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这种状况下,肝细胞会持续受到病毒的攻击,导致肝功能受损和肝脏纤维化。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治疗,慢性乙肝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治愈慢性乙肝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目前,我们有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控制乙肝病毒复制和减少炎症反应,包括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等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减少炎症反应,保护肝功能。在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后,一些患者的乙肝病毒DNA会在血液中消失,这被称为“病毒学治愈”。虽然这并不能完全消除病毒的隐匿感染,但可以延缓病情进展,降低患者发展肝癌和肝硬化的风险。
至于传染性问题,黄疸性乙肝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引起感染,如性行为、血液暴露、婴儿感染等。因此,患有黄疸性乙肝的人应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使用安全套、避免分享针头、母婴传播预防措施等,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总体而言,黄疸性乙肝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并且有可能让患者达到病毒学治愈。然而,乙肝病毒感染仍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患者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传播风险。对于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群,乙肝疫苗的接种也是预防传染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