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3 7版 媒体广场 编辑:张蕊
近日,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当选为美国外科学会名誉会员,成为这一全球最权威学会的首批中国会员之一。汤钊猷的成功,对青年一代有何启迪?日前记者进行了专访。
脚踏实地,从基本功做起
“行医要严谨进取,每名病人都是第一手资料的来源。”
汤钊猷数十年坚持身临一线诊治病人,直到退休那一刻为止。即便先进医疗设备更新不断,仍亲自为病人查看超声检查,解决多项疑难杂症,纠正了不少漏诊、误诊病例。他说:“只看片子不看人的医生,哪来精湛的诊治技术?”至今,他仍为两件事而“得意”:自己书写的病历长期被医院列为模范病历;从事血管外科时形成的科技档案被视为最佳档案。
敢于创新,善于转个弯思考
“医技是基础、学术是灵魂,两者完美结合,创新不可或缺。”
临床与研究两者不可偏废,对“走两端”的医生,汤钊猷均不赞成。“为病人顺利开过一刀,回头再想想,这一刀有必要开吗?有更好的治疗手段吗?医疗的进步,恰恰体现于此。”
上世纪60年代,汤钊猷在崔之义教授带领下,率先用借来的解剖显微镜加上落地架,掀开了国内显微血管外科研究之序幕;70年代,他向“不治之症”肝癌挑战,用局部切除合并硬化小肝癌取代肝叶切除;80年代,又对不能切除的肝癌缩小后再行切除……一步步成功,无不源于创新。
放眼世界,医学之路任重道远
“锲而不舍、振兴中华,这样的目标从来没有过时。”
40年前,汤钊猷从血管外科转向肝癌研究,始终把医生当成事业,而非普通的职业。大志在胸的气概,给了他一次次攀登医学高峰的勇气。迄今,汤钊猷仍在践行“让中国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的誓言,已连续8年代表中国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80次远赴国外作特邀报告。 (摘自5月31日《解放日报》作者: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