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战胜乙肝 > 肝硬化及其它 > 肝癌治疗 >

周康荣:让肝癌现形在萌芽之际

更新时间:2004-11-08 00:00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8441
手机版地址:周康荣:让肝癌现形在萌芽之际


  撰稿/刘琳(记者)陈红

  发现小于等于3厘米的小肝癌和小于等于1厘米的微小肝癌,一直是个难题。周康荣教授首创的影像学诊断新技术,破解了这个难题。

  今年64岁的周康荣,看上去慈眉善目的,乍一看,还颇有点像上海老一辈滑稽演员、那个把“洋泾浜英语”说得妙趣横生的姚慕双。但细一看,就会发现周老医生有着一双鹰隼一样的眼睛。就是这双锐利的眼睛,常常把那些不足1厘米大小的肝癌逼得无处遁形。

  周康荣教授,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肝肿瘤诊疗中心副主任,国家医学影像学教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医学影像专业将近40年,他在国内外首创的“小和微小肝癌影像学诊断新技术”和“肝癌综合介入治疗方案”,使小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明显提高,患者3至5年生存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什么是难题?

  众所周知,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承担着消化、解毒、分泌等重要功能,我们一日三餐吃进去的营养物质都必须依靠肝脏进行加工,才能提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除了物质代谢外,肝脏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体内产生的毒物、废物,吃进去的毒物、有损肝脏的药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脏解毒。可以说,人体没有肝脏,就没有生命,肝脏受损,健康受损。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中的42%出现在我国大陆,已占我国肿瘤死因的第二位。

  在医生们之间,他们用最眼见为实的形态“大小”为肝癌分期:大于3厘米的肝癌被称为大肝癌,小于等于3厘米的肝癌被称为小肝癌,而小于等于1厘米的肝癌被称为微小肝癌。当医生们必须把病情告知患者或者其家属时,他们把“他们之间的语言”转化为看似更正规的表述:大肝癌通常是中晚期肝癌,小肝癌通常是早期肝癌,微小肝癌当然属萌芽期。

  虽然,转化后的表述有点残酷,因为生命的剩余透过这些命名已经大致透明,但这种转换很确实地揭示出肝癌被发现时的大小与其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联。肝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称。它是所有癌症中恶性程度最高,恶化速度最快,治疗最棘手,患者生存时间最短的一种癌症。长期以来,肝癌的早期诊断率一直很低,大多数肝癌患者被检出时往往已是中晚期,也就是说,已经发展到大肝癌,生命已经快被肝癌细胞赶尽杀绝。

  肝癌病灶的早期检出之所以成为医学上的一大难题,是与肝脏本身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重达1500克左右。95%的肝癌的形成是由于肝炎病毒发生变异,又造成其寄生的肝细胞发生变异,变异后肝细胞继续迅速攻击周围正常的肝细胞,浸润发展成癌肿块。肝脏本身具有很强的补偿功能,只要有20%的肝细胞能够正常工作,肝脏一般不会产生不适感。而且由于肝脏体积庞大,使得癌细胞能够深藏其内,而不易被察觉。更何况,癌症确实有躲过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从而肆无忌惮地生长的本领,发现这一现象的美国科学家把这种本领称之为“雷达下飞行”。

  但无论如何,与肝癌搏斗,医生们仍然在提高早期诊断率,就是提高小肝癌最好是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这两条路上寻寻觅觅着。尽管从超声波、CT到磁共振,影像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眼睛的“透视力”越来越强,但这些仪器仍然无法帮助我们轻而易举地捕捉到小肝癌和微小肝癌。

  周康荣教授的研究和实践,使医生与肝癌的搏斗获得了崭新的气象。他运用影像技术制定出全新方案,使小肝癌的检出率达到96%,微小肝癌的检出率达到86%,比同为肝癌高发区的日本和韩国的检出率高出16到21个百分点。

  火眼金睛

  这番新气象的获得,全赖周康荣教授那一双善于捕捉瞬间纤毫变化的锐利之眼。

  影像技术之所以能够显示出人体内异常组织的存在,是因为肿瘤和正常肝组织成分的血供与组织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同,通过造影剂反映在影像片就形成“黑白分明”的对比。

  周康荣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的肿瘤有着不同的血供特点和不同的组织成分。接下来就是极其繁复的测定,因为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仪器的性能、造影剂的注射剂量、何时扫描等等,每一个都是变量,需要通过探索最佳的技术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从超声波、CT到磁共振,周教授这些年来一直在测定不同的机器和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优化的规范化方案。

  肝癌组织的血供特点是快进快出,它们可能以清晰的白色现身于黑白分明的影像片的时段是以秒计的,只有抓住这个最佳的扫描时段,才能使病灶白花花地暴露出来,使其仿佛被聚焦在水银灯下,这时被扫描出的片子上“正邪势力”黑白分明,擅长隐身术“恶势力”无处逃遁。但,这一切是稍纵即逝的。

  凭着一双火眼金睛,争分夺秒中,经过反复测定,在各种机器上使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现形的最佳方案,终于被周教授和他的助手们找到了。《小和微小肝癌影像学诊断新技术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对周康荣教授来说,每一张的扫描片上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硬化结节与癌症的区别(这两者常常被误诊)、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辨别等等,他都能一“页”知秋。

  找到它之后是消灭它

   

  撰稿/刘琳(记者)

  尽管周康荣教授找到了使小肝癌和微小肝癌检出率大大提高的新技术,但他和他的助手严福华等仍然在不断地优化着他们的方案,这只是他们研究的第一步,因为找到它们的目的是消灭它们。目前,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探索肝癌前期病变的早期诊断,把它们消灭在萌芽中。

  这项新的攻关研究是有基础的。由周康荣教授、王建华教授等领衔的“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作为国家九五攻关计划之一,早在3年前结题,并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项研究应用介入放射学技术,把导管选择性的插入肝肿瘤的供养动脉,直接注入化疗药物,并栓塞肿瘤的供养血管,一则切断肿瘤血供,二则加上高浓度化疗药物作用,使肝肿瘤缺血坏死和细胞凋亡。这项技术以介入治疗为主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如肝内无水酒精注射、提高免疫力治疗、中医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大肝癌缩小后再行二期外科手术切除等。

  这项技术属于微创手术,安全性高,无严重并发症,且适用范围广。主要应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不宜外科手术切除的小肝癌、手术后复发的肝癌、术后预防复发的措施以及转移性肝肿瘤等。它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和制定了肝癌综合介入治疗方案,使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由原来的28%、16.2%提高到目前的43.5%、21.2%,并高于国外文献报道。

Tags: 肝癌诊断 
责任编辑:admin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用药指导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