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魏 来 杨瑞峰
HBeAg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乙肝e抗原(HBeAg)由HBV前C区或C区编码产生,其与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的氨基酸序列几乎一致,但长度略长于HBcAg。HBeAg属非结构蛋白,不参与构成病毒颗粒,合成后经内质网分泌至肝细胞外,在血清中以可溶性二聚体蛋白形式存在。HBeAg的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它不是病毒复制的必需成分,可能主要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例如,诱导T细胞产生对乙肝病毒(HBV)的免疫耐受,还可刺激Th2细胞因子分泌,并通过Fas与Fas配体(FasL)介导的机制清除Th1细胞,并引起Th1/Th2失衡,从而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临床上,通常将血清HBeAg作为HBV复制、传染性、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治疗应答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志物。
HBeAg定量检测方法
目前HBeAg检测方法主要有酶免疫法、化学发光法(如微粒子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等,大部分属于定性或半定量检测,定性结果表示为“阴性”或“阳性”,半定量结果以样本吸光度与临界值比值(S/CO)或临界值指数(COI)等形式表示。随着实验技术的进展,近年来出现了定量HBeAg检测试剂。根据HBeAg S/CO值或COI值在一定范围之内与HBeAg含量呈线性相关的原理,以德国保罗埃利赫研究所(PEI)提供的HBeAg参考物质制定标准曲线,从而实现HBeAg定量检测,结果以PEI U/ml表示。
HBeAg定量检测对抗病毒治疗的预测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基本的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干扰素类,如α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以及核苷类似物。HBeAg阳性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终点是HBeAg血清学转换,这可能需要长期的有效治疗。HBV DNA水平降低或低于检测水平提示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但并不一定能反映机体对HBV免疫状况的恢复,更多的可能是由于病毒被暂时抑制,特别是在应用核苷类似物出现HBV DNA降低时。因此,停用抗病毒药物后往往容易出现反弹,相比而言,在自然免疫清除或者在干扰素治疗后所出现的HBeAg血清学转换,往往标志着持续的HBV抑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组织炎症坏死减轻,肝硬化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因而,血清HBeAg被认为能够反映更为稳定的治疗效果,HBeAg血清学转换标志着患者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
近年已有研究报告,HBeAg定量检测是预测抗病毒疗效的潜在有效指标,如果在抗病毒治疗中定量检测HBeAg水平的变化,就有可能间接地了解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和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情况,这对于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十分重要。
HBeAg定量检测有助于预测干扰素类药物的疗效。海茵廷克(Heijtink )等对139例接受α干扰素治疗16周或32周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了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血清HBeAg定量检测,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HBeAg水平可作为16周治疗应答的预测因子,同时,前8周内HBeAg水平的变化也可预测患者治疗16周是否产生应答,若HBeAg在前8周治疗期内降低幅度小于40%,则16周干扰素治疗不会产生应答,同样,前8周HBeAg变化也与干扰素延长治疗是否有效相关。因此,每月检测HBeAg水平有助于预测α干扰素的疗效。
2008年,福瑞德(Fried)等实施了一项大型、随机、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对271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进行48周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治疗后继续追踪观察24周。治疗期间对血清HBeAg进行系列定量检测,发现产生血清学转换患者的血清HBeAg水平持续降低,并且在治疗结束后24周内保持最低水平,治疗24周后,在HBeAg高水平(>100 PEI U/ml)的72例患者中,只有4%(3/72例)发生了血清学转换,阴性预测值为96%,高于HBV DNA (86%)。
通过观察治疗后有无持续HBeAg水平降低,还可区分患者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是存在迟发应答还是无应答,而HBV DNA水平变化并不明显。由此看来,在预测干扰素类药物治疗患者是否出现血清学转换或是否出现应答方面,HBeAg动态定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核苷类似物治疗研究中,也有类似报告。韩国釜山大学实验小组的研究表明,HBeAg定量检测不仅可预测拉米夫定治疗后的HBeAg血清学转换,还可先于病毒学突破之前预测对拉米夫定耐药,但该结论尚须进一步验证。
HBeAg定量检测的局限性
由于HBeAg定量检测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技术,有关HBeAg定量的临床资料还较少。总体看,血清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r为0.41~0.51),HBeAg水平与cccDNA相关性亦较弱,而HBV DNA与cccDNA呈强相关(r =0.81)。原因之一在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准株中存在核心区启动子(BCP)或前C区(PC)变异,从而造成HBeAg表达减少或缺失,虽然其血清HBeAg水平低,甚至为阴性,但并不能准确反映病情进展程度及预后。因此在采用HBeAg定量检测作为预测治疗效果的指标时,建议同时进行BCP或PC区的序列检测。此外,HBeAg定量检测也不适用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
从方法学上讲,相比HBV DNA 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HBeAg检测操作相对简单,耗时短,成本低,易于实现自动化,不同检测方法之间差异较小(定性检测的符合率可达98%以上),但是,HBeAg定量方法学尚不成熟,目前还仅局限于科研领域,尚未推广到临床。
更正
5月21日D3版《与HBeAg阴性相关的HBV突变》一文中“BCP和前C突变的检测方法”与“BCP和前C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两个小标题位置颠倒,特此更正,并向作者及读者致歉。
责任编辑 杜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