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肝脏病杂志》消息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小红博士及其导师庄辉教授共同努力下,成功建立了一种简便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法,即基因型特异引物pCR法。目前,该基因分型法已在北京地坛医院用于临床实用。
目前应用基因序列测定法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虽然结果可靠,但操作较复杂,费用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如何建立一种简单易行的基因分型法,在临床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王小红博士在她的课题中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法进行了探索。
研究人员选择GenBank中已发表的18株HBV(包括A~F型),应用Vector NTI suite 7软件和Tree View 软件分别对全基因序列及S、C、X区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子进化关系分析,选择最佳的分型基因片段及基因型特异性引物,构建基因型特异性引物并进行设计,将实验建立的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用于北京地坛医院10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检测;同期,随机对A、B、C基因型和B、C混合型各1株经共同外引物Ps1和Pas1扩增,PCR产物纯化后,与pGEM-T载体连接,转化XL1-blue宿主菌。挑取白色菌落,并用PCR法鉴定,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HBV基因型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进化关系分析,确定其基因型。结果1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分型结果:A型占0.9%(1/110),B型占30.9%(34/110),C型占50.0%(55/110),B、C混合型占13.6%(15/110),未分型者占4.5%(5/110)。
HBV基因型与临床的相关性已得到普遍认知。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HBV C基因型与B型相比,表现出更多的与肝病病情加重的相关性,台湾学者亦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在100例无症状携带者和17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品的基础上发现:肝硬化患者多为C基因型,占60%,而对照无症状携带者中C基因型仅占23%,提示C基因型与较为严重的肝病有关。因此,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法,对确定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哪一种基因型对于临床治疗乙型肝炎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