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 2017]范建高教授访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疗现状
2017年2月15-19日,第26届亚太肝脏研究协会年会(APASL 2017)在中国上海盛大召开。APASL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疗问题接受了医脉通采访。医脉通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
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现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发病率是在人群当中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出现低龄化趋势,另外涉及的人群来讲,已经不再只限于富贵阶层,普通人群温饱解决以后可能就容易热量过剩,形成脂肪肝。目前,在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经取代了慢性乙型肝炎,成为第一大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肝脏疾病当中几乎有一半的比例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危害来讲,其与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病相似,可以通过肝脏炎症,进而发生肝硬化、肝癌,甚至肝功能衰竭,但相对来说,NAFLD的肝硬化跟肝细胞癌发生率较低;此外,从脂肪性肝炎到肝硬化、肝癌这样一个过程来讲, NAFLD比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需要的时间要长。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美国来讲,NAFLD的肝脏移植排位已经排在第二,仅次于慢性丙型肝炎;而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当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增长率迅速,目前似乎已经取代了酒精性肝病,成为美国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因。
除去NAFDL针对肝脏的危害,事实上更应该关注NAFLD的代谢并发症的影响,比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脑、肾、血管疾病、代谢综合症相关的恶性肿瘤等。因为这些肝外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比肝硬化、肝癌发生的更早,且发病率可能要远远超过肝硬化或肝癌。所以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危害来讲,临床医生不仅仅要关注肝脏,还要关注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甚至肝外恶性肿瘤。
他汀在NAFLD的应用及安全性
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很难通过长期使用他汀来减少肝脏脂肪的沉积,减轻甚至缓解脂肪性肝炎。但是他汀对于NAFLD患者并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其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及其死亡率。所以,首先要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脑血管风险。
如果患者为高危人群,甚至已经发生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此时,不能因为转氨酶增高或者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或肝癌而顾虑,应该毫不犹豫地处方他汀。事实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包括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甚至肝脏移植受者,他们使用他汀的安全性跟普通人群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并存纤维化的NAFLD患者的治疗
针对非酒精性的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我们往往强调改变生活方式,或者说防治伴随的代谢心血管的并发症。但是对于脂肪性肝炎(NASH),特别是已经存在显著肝纤维化的个体来讲,必须要采用针对肝脏的药物治疗,阻止肝病进展,减少或预防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而现有的降脂、降糖、降压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可能对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获益并不是很大,所以保肝药物,特别是针对肝脏炎症损伤、凋亡、纤维化甚至肝硬化逆转的新药研发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