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必然经过的中间阶段,它是对慢性肝损害的一种修复反应,但在慢性肝炎却往往因纤维过度沉积而导致纤维化,乃至肝硬化。我国人口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总体感染率为57.6%。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肝损害可引起纤维化、肝硬化并导致腹水、肝性脑病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更为严重的是,乙肝所致的肝硬化及乙肝病毒本身可导致原发性肝癌。
在慢性乙肝感染者中,每年约有2%~3%的患者发展至肝硬化,而肝硬化中每年约有4%~5%的患者将发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肝癌的发生率约为3%~10%。因此,对慢性乙肝病人进行积极、系统、长期的干预和治疗,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本病所带来的危害,并最大限度地节省因慢性肝病所消耗的巨大医疗资源。
临床上常遇到病人首次就诊被发现有肝硬化。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中的一个不可逆转阶段,这样漫长的患病过程为何就没有什么症状呢?原来,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由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轻度病变可以不出症状或出现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略,肝脏轻度炎症隐匿性发展,经较长时间的积累,使肝细胞反复弥漫性坏死,继之出现纤维组织增生,使肝脏正常结构及血液循环发生变化,逐渐形成肝硬化。早期的肝硬化也可无特异性症状。据统计,60%的肝硬化病人出现肝硬化表现,得以诊断,20%出现与肝硬化无关表现,在诊疗其他病时被发现肝硬化,另一些因其他原因死亡,经尸体解剖才发现。
肝硬化的演变个体差异较大,轻、中度慢性肝炎病人有10%发展为肝硬化,而重度慢性肝炎则有10%~30%发展为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病人,每年有10%发展为失代偿。有人统计,慢性乙肝病人有下列情况时,发生肝硬化较多:①肝功能失代偿;②反复发生严重的急性恶化伴AFP>100微克或伴有肝组织桥形坏死;③严重急性恶化但未出现HBeAg血清转换;④乙肝病毒再活动(即HBeAg再出现)。肝硬化病变反复活动、肝损害重者5年生存率为55%。
慢性乙肝演变成肝硬化需要多年的过程,从感染到硬化形成应该在30-40年以上,这是一个估计数值,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不相同,一个乙肝患者最终能否演变成肝硬化,客观上取决于患者的遗传基因、免疫状态和乙肝病毒复制、变异等因素,主观上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得当以及患者的心态。所以对于慢性乙肝病人除需要合理调养,还应做好定期复查,以明确病情,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因此,对高发人群,特别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定期检查病毒标志(乙肝“两对半”)、肝功能、B超,十分重要。早期肝硬化表现有:①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症状,特别是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②原因不明的脾脏肿大;③原因不明的男性乳房发育;④反复肝功能异常(尤为ALT异常);⑤反复慢性肠道感染或溃疡性结肠炎等。
逆转肝硬化的治疗应该标本兼治,所谓治本是要求针对病因,解决肝硬化的源头问题。对于有抗病毒适应症的乙肝病人,应该首先考虑抗病毒治疗,最好是在疾病早期开展,如在硬化早期使用干扰素等,降解胶原纤维的作用是治标之法,主要依靠中药制剂,如复方丹参制剂、复方桃仁制剂等等,关于中药制剂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已得到普遍认可,中药制剂可以抑制贮脂细胞增殖,降解胶原组织。临床发现,使用中药制剂后,门脉压力有所下降,脾脏回缩,各项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下降,证明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治疗肝硬化标本兼治效果最好。
在生活上还应注意避免导致病情加重或反复的诱因如:饮酒、劳累过度、睡眠不足、精神创伤、饮食不节、纵欲、应用伤肝药物等。
在肝纤维化阶段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改善和逆转肝纤维化,阻断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