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战胜乙肝 > 乙肝防治 > 乙肝知识 >

偶然中的必然-HBV的发现历程

更新时间:2006-03-11 17:47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6474
手机版地址:偶然中的必然-HBV的发现历程

  Blumberg教授在报告中指出, HBV的发现以及随后HBV疫苗的研制最初都来源于有关血清蛋白质的基础研究,而事实上当时并没有预料到这一研究与乙肝领域有如此大的相关性。在Blumberg教授之前,许多科学家都试图找到引起肝炎的病原微生物,但均无结果。

  Blumberg当时主要研究血清抗原的遗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他们采用免疫扩散技术,对曾多次接受输血的患者(如血友病、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研究。1963年他发现,1例住在纽约的血友病患者的血清可与一位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的抗原发生反应。由于这种抗原是首先在澳大利亚人中发现的,因此Blumberg称其为澳大利亚抗原。后来Blumberg又在许多人群中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抗原在亚洲和非洲人群中阳性率较高,而在欧美健康人群中阳性率较低,但在有肝病特征的欧美人群中阳性率也较高。Blumberg等还研究了澳大利亚抗原与白血病和唐氏综合征的关系,发现唐氏综合征患儿中澳大利亚抗原阳性率较高,而且如果患儿父母澳大利亚抗原阳性,患儿还会发生无黄疸性肝炎。根据这些线索,Blumberg等假设澳大利亚抗原与肝炎有关,后来的研究确实证实了澳大利亚抗原就是HBV的一部分,即HBsAg。后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传染实验证实,与澳大利亚抗原有关的病毒确实能引起肝炎。由此来看,HBV的整个发现过程并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多次偶然发现的结果。

  后来研究发现,人的血清中HBsAg很少与HBsAb同时存在,而且HBsAb阳性者确实对HBV有免疫作用。Blumberg和Millman教授采用特定技术将HBsAg与病毒分开,并将HBsAg进行减毒灭活,这就是疫苗的最初制作过程,当然,现在在预防接种中广泛应用的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重组方法表达的乙肝表面抗原。

  目前,HBV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感染源之一,每年因HBV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约60~100万,虽然HBV感染病死率(15%~25%)低于HIV感染(100%),但由于HBV感染者人数众多,因此死亡总数(5570~9280万)远远高于死于HIV感染者(3400万)。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计划的推广,HBV感染发生率已显著下降。

  中国自1986年开始实行婴儿HBV疫苗免疫接种计划至今,曾接种乙肝疫苗者HBsAg血清阳性率已由历史对照的16.3%(879/5397例)降至1.43%(横向研究)和1.81%(队列研究)。接种人群中HBsAg阳性率的下降也会间接影响未接种者和易感人群。意大利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成员未接种疫苗的群体HBsAg血清阳性率也有所下降,提示疫苗接种的预防效果有放大作用。此外,HBV疫苗接种还能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中国台湾、韩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均证实了这一点。

  Blumberg教授最后呼吁,根据目前情况,不但要继续推广乙肝疫苗接种,以预防乙肝的发生,还要采取有效的抗乙肝病毒的治疗,如果我们能强有力地抑制HBV DNA水平,就可以降低其传染性,最终乙肝传染人数将会进一步减少。

昊冉 整理 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 审校

传奇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阔别三十年后再度莅临中国上海

慢性乙肝起始于乙肝病毒,虽然它早已在自然界存在,但人类对它的认识却只有短短的40年。是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揭开了乙肝病毒的神秘面纱?

  他虽然不是临床医师,但没有他的里程碑式的发现,临床医师就不可能诊断乙肝病毒感染,人类就无从预防乙肝和减少乙肝的发生。

  相信世界上每位诊治乙肝的临床医师都会知道"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和"乙肝疫苗"三个词的重要意义,而这三个词都与一位著名科学家的成就相关。也正是由于他在乙肝领域的突出贡献,1976年他被授予最高殊荣——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他就是Baruch S. Blumberg教授。2006年2月25日Blumberg教授再次莅临上海,出席博路定中国上市会,并作精彩报告。

  恩替卡韦(博路定)中国上市会于2006年2月25日在上海隆重召开。500余名中国乙肝专家参加了此次盛会,60余名媒体记者参加博路定上市新闻发布会,15名海外嘉宾出席,5名特邀嘉宾作了精彩学术报告。更多信息请留意《中国医学论坛报》3月16日18~19版“学术盛会,隆重庆典——博路定中国上市会系列报道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用药指导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